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张睿祎)2025年7⽉3⽇,兰州⼤学“书动⻘春,童享未来”暑期实践团⾛进榆中县⽂化艺术中⼼,采访了剪纸⾮遗传承⼈董⽔花⼥⼠,并体验了⾮遗剪纸艺术,了解董⽔花与剪纸的故事,近距离感受⾮遗剪纸的魅⼒。
一、纸间匠⼼
▲图为董水花老师
董⽔花,农⺠艺术家,剪纸、⼿编织爱好者,曾获得“⽢肃乡村匠”、“兰州市第七届家庭才艺⼤赛(榆中赛区)优秀奖”等荣誉称号,主要作品有《蛇盘兔年年富》《⻰凤呈祥》《榆中境内丝路图⻓卷》等。
▲图为董水花老师的剪纸作品
活动现场,展览区挂满了董⽔花⽼师创作的剪纸作品,每—幅作品都以细腻的线条、丰富的层次展现出剪纸艺术的独特魅⼒,让参观者赞叹不已。
二、剪刻岁⽉
▲图为董水花接受采访的照片
董⽔花⾃幼便热爱剪纸,她回忆,幼时逢年过节会将剪纸拿到集市售卖,“那时没想过传承,只是觉得喜欢”。
榆中县深厚的⻩河⽂化、丝绸⽂化底蕴,以及当地的⺠俗活动,都为她的剪纸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壤:“作品⾥的⻩河铁桥、⻢踏⻜燕,⻜天,都是从当地⽂化元素中汲取的灵感。”
▲图为董水花的部分作品
在前辈的启发指点与⾃⾝的不懈努⼒下,董⽔花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的剪纸作品。谈及代表作《农耕图》,她透露:“构思了⼀年多,看《⾛西⼝》电视剧时找到灵感,把旧时的⻢⻋、骆驼运输场景画下来,四⽶多⻓的纸拼起来剪。”
▲图为董水花的部分作品
谈到传承困境,她坦⾔:“曾接到财经⼤学90件汉服剪纸订单,⼀周内要完成,我⼀个⼈只剪了20件,要是有团队就好了。”
谈及教授⻘少年剪纸的经历时,她发现:“30多个学⽣⾥只有两三个认真剪。”对此,她觉得:“政府⽀持已经很好了,但希望有更多的⼈学习剪纸,将技艺传承下去。”
三、体验剪艺
▲图为董水花指导学生剪纸
实践过程中,董⽔花⽼师⼿持剪⼑与红纸,现场演⽰剪纸技法。她从基础折纸讲起,耐⼼讲解运剪要点,并逐⼀指导实践团成员的⼿势和动作,将⾮遗剪纸“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精髓倾囊相授。
▲图为董水花指导学生剪纸
随后,⼤家⼿持具,开始亲⼿体验剪纸创作。尽管裁剪时难免遇到卡顿,部分细节处理不够流畅,但在董⽼师的⿎励下,⼤家反复尝试、逐步调整。最终,每个⼈都完成了⾃⼰的剪纸作品,在亲⼿创作中加深了对⾮遗剪纸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图为同学作品
最后,实践团成员体验了融合剪纸艺术的服饰。这些服装将传统剪纸纹样与现代艺相结合,这种创新设计让⾮遗⽂化"穿"在了⾝上,既保留了传统韵味,⼜符合现代审美。
▲图为同学体验融合剪纸艺术的服饰
四、总结
此次暑期实践让学⼦与⾮遗传承⼈深度对话,既感受技艺精湛,更明晰传承使命。剪纸传承既要坚守技艺,也需要融⼊地域⽂化内核。期待以⻘年⼒量推动⾮遗在当代焕发新⽣,让这张⽂化名⽚持续讲述榆中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睿祎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