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王逸飞、吴裕菲、蒋欣远)2025 年 8 月 10 日,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 “泗韵青炬・耕梦启明” 支教实践团奔赴泗水县等闲谷,开启《艺谷探韵 —— 等闲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寻旅》社会实践。团队聚焦文化振兴这一乡村振兴灵魂,深入探访艺术粮仓、文旅示范区等地,对话项目负责人,挖掘 “乡村振兴合伙人” 机制与文化赋能路径,旨在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鲜活案例,以青春之力践行国家使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等闲谷调研合照
深入等闲谷,开启文化探寻之旅
在艺术粮仓负责人的带领下,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项目的规划、布局与特色区域划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等闲谷艺术粮仓合照
参观过程中,他们发现等闲谷的乡村振兴模式注重挖掘文化作为内生动力的价值。在艺术粮仓的现代化改造现场,实践团看到了闲置空间如何被重新利用。粮仓的原有建筑结构得以保留,艺术家通过植入现代展陈功能,将这些空间转化为文化地标。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美学价值,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艺术粮仓展厅
图为等闲谷艺术粮仓局部照
实践团还对等闲谷的文旅示范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在示范区,他们考察了资源整合与设施布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等闲谷通过整合区域内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现代旅游设施,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文创街通过展示和销售文化创意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带动了村民就业。龙湾湖周边的民宿集群则通过标准化管理与个性化体验相结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
图为等闲谷周边民宿设计
为了深入了解等闲谷乡村振兴项目的发展脉络,实践团与艺术粮仓的项目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访谈。负责人介绍,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吸引跨界人才和资本投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解析成功模式,机制创新与文化赋能双轮驱动
龙湾湖等闲谷的振兴实践,以“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为骨架,以文化赋能为血肉,构建起可持续的乡村发展生态。
据艺术粮仓讲解人员介绍,“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通过“资源入股+专业运营”模式,吸引了30余名跨界人才深度参与。艺术家团队主导粮仓改造,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同时植入现代展陈功能,使闲置空间转化为文化地标;文创设计师与本地工匠合作,将砭石、柴烧等传统技艺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民宿经营者则联合村民组建合作社,统一管理12处特色院落,实现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体验的平衡。这种多元主体协同模式,既解决了乡村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的难题,又通过利益共享机制保障了村民的持续收益。
图为“乡村振兴合伙人”运营机制
文化赋能路径让地域特色转化为竞争优势。当地深挖泗水文化基因,将 “虎咬瓜” 传说、泗滨砭石非遗等元素融入产业开发,并设有云贵扎染工坊和鲁班记忆工坊。在文创街可见,砭石产品已形成从原石加工到首饰设计的完整链条,“虎咬瓜”IP衍生出10余种文创周边,柴烧陶艺工作室年均接待体验者超5000人次,参观体验工坊的旅客源源不断。民宿运营中嵌入的农耕体验、手作课程,更让游客深度感受乡土文化,形成“体验—消费—传播”的良性循环。
图为泗水特色“虎咬瓜”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鲁班锁拼装过程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范本
此次调研显示,龙湾湖等闲谷的发展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并形成示范效应。从当地实践看,艺术粮仓年均举办文化活动20余场,文创街带动40余名村民就业,引入产业融资超2亿元。该项目依托文创市集、手造工坊等业态,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6000余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省特色小镇”据实践团访谈,这些变化得到村民普遍认可,85%的受访者认为“生活环境和收入水平明显改善”。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其经验已被纳入地方干部培训教材,为同类地区提供了“不拆不建、文化赋能”的可复制路径。
撰文 | 吴裕菲
图片 | 蒋欣远
审核 | 王逸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逸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