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与科学的奇妙相遇——“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实践团队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1 10: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梓铭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1日(通讯员冯梓铭 江雨轩)2025年8月11日上午,阳光洒满江苏省昆山市晨曦社区社会实践站的小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教具与满腔热忱,在这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科普活动。团队以中华传统诗词为纽带,聚焦社区儿童的认知特点,将晦涩的古典诗句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有趣的互动游戏,同时融入科学小实验等多元形式,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为当地儿童搭建起通往传统文化与科学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让文化的种子与科学的萌芽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扎根生长。

月光课堂:诗润童心,月光下的诗教启蒙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先将要讲课的内容投影在墙上,随后孩子们便陆陆续续走进房间。自我介绍过后,志愿者们先讲解了月亮的一些基本信息,随后引出了问题“谁知道描写月亮的古诗呀?”志愿者的话音刚落,底下便响起细碎的议论。几个孩子绞着手指,眼神里藏着怯生生的迷茫——低年级的他们,对古诗的记忆还停留在课本里零星的片段。“大家还记得‘床前明月光’吗?”志愿者迅速换了个方向,指尖在屏幕上点出李白的画像。“举头望明月!”孩子们恍然大悟,脱口而出的下半句,瞬间激起涟漪。孩子们跟着齐声念诵,清亮的童声里,先前的拘谨渐渐消融。借着这股热乎劲儿,志愿者们渐渐进入状态,紧张的氛围也渐渐消散了。

图为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解月亮的基本信息 辛孝娜供图

“这位写‘床前明月光’的李白,小时候也和你们一样爱月亮。他说月亮像白玉盘,又像神仙的镜子飞在云里呢。”她特意将“白玉盘”“瑶台镜”的意象描绘出来并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孩子们用彩笔涂画心中的月亮。有人把月亮涂成金灿灿的圆盘,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白玉盘”;有人画了飘着云朵的夜空,月亮像面亮晶晶的镜子,正是“飞在青云端”的模样。当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吟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时,晚风正好掀起窗帘,窗外的月亮恰巧探进头来。“看!真的像白玉盘!”孩子们拥到窗边,指着天边的圆月惊呼。那一刻,诗句里的意象不再是铅字,而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月光,悄悄在童心里播下诗意的种子。孩子们眼中的迷茫渐渐消散,仿佛跟着诗人站在了月光下的庭院,真切体会到诗句里的绵绵情意,漾开了这堂古诗课的涟漪。

科学实验:静电现象,兴趣联动航天科普

李白以孩童视角写下的这首诗,让志愿者们得以重温那种初次认识世界时的纯粹喜悦。"呼作白玉盘"的率真,"疑是瑶台镜"的遐想,不正是每个孩子都曾有过的天马行空吗?古诗课堂后,实践团队带来了“风的魔力”科学实验环节。当看到纸花能被头发摩擦过的气球吸附住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团队成员借机讲解了实验原理并分发彩色气球与剪碎的纸片,指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实验。孩子们嘟着嘴将气球吹的满满的,在头发上摩擦后慢慢的小心翼翼的靠近纸片,孩子们歪着头眼睛瞪得大大的,当看到纸片吸附到气球表面的瞬间,孩子开始躁动地交谈着,轻拍着同伴展示着独属于自己的实验发现。“这是静电的力量!”志愿者一边演示,一边通俗讲解原理,“就像冬天脱毛衣会产生火花,摩擦让气球带了电,就能吸引轻小物体。”随后,志愿者们趁热打铁,引入航天知识科普,通过图片与视频展示我国“嫦娥工程”探测器登月的场景,并告诉孩子们:“科学家正是利用各种力的原理,让火箭飞向太空,探索月亮的秘密。”孩子们兴致高涨,有的举着气球模拟“火箭升空”,有的追问:“月亮上有没有白玉盘?”,在互动中,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可知可感,科学探索的种子也悄然种下。

图为社区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进行静电实验 辛孝娜供图实践赋能:双向成长,童真与热忱共绘育人图景

课程接近尾声,孩子们再次朗读《古朗月行》时,语气中已多了几分理解与热爱。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诗韵中触摸传统文化,在实验里点燃科学好奇,更让大学生志愿者们收获了成长。那个追问“仙药给谁吃”的李白,与命名“嫦娥工程”的科学家,本质上怀着同样的赤子之心——对宇宙永恒的好奇,对生命不息的热望。

图为志愿者们和社区孩子们进行大合照 辛孝娜供图

团队成员表示,为了让低年级孩子听懂内容,他们反复打磨讲解方式,调整实验细节,这个过程教会他们: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而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提问与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与教育的温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