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赋能生态,童心共绘绿色

发布时间:2025-07-06 09: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寒冰   阅读 6.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深化青少年环保法治教育,湖北文理学院博正大学生法律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7月在襄阳市滨湖社区,依托暑期“三下乡”课堂,连续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以“法治+环保”双主线编织七彩实践课堂,让生态理念与法治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环保法治课:鱼梁洲的绿色守护战

“同学们看,这是鱼梁洲曾经的‘绿宝石’模样,如今却面临垃圾污染的威胁……”志愿者通过今昔对比图,拉开“保护鱼梁洲,你我共行动”主题课堂的序幕。活动中,法学专业志愿者以汉江鱼梁洲为样本,剖析垃圾污染对水土大气的危害,重点解读《鱼梁洲生态保护条例》中禁止破坏行为与公众参与条款,用“禁为”与“可为”的法治框架,为孩子们勾勒生态保护的行为边界。 课堂创新设计“眼力弹弹弹”环境找茬游戏与“绘画小达人”环节,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中的不文明现象、用画笔描绘理想中的绿色家园,将“自备环保袋”“垃圾分类”等行动指南转化为具象认知。现场一位小朋友举着画作分享:“我要告诉爸爸妈妈,不能随便往汉江扔垃圾!”活动通过“案例讲解+互动体验”的模式,让30余名青少年在趣味中建立“知法—懂法—护法”的生态保护意识。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们展示鱼梁洲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范阳波 摄)

变废为宝手工课:吸管里的法治密码

“废弃吸管能变成小房子?原来变废为宝也是在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在“以法护童心,巧手倡环保”手工课堂上,志愿者老师展示用废弃吸管制作的立体风车、创意花朵,以《环境保护法》中“个人环保责任”为切入点,将法律知识融入手工实践。教学中,志愿者以“吸管搭建需遵循结构规则”类比“社会运行需遵守法律规范”,引导孩子们理解“规则意识”的共通性。 近一小时的创作中,志愿者手把手指导吸管弯折、嵌套技巧,帮助孩子们完成色彩斑斓的手工作品。在“环保法律知识问答”环节,孩子们捧着自制的吸管花朵踊跃抢答,“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向河道扔垃圾要承担法律责任”等知识点在互动中被深刻记忆。活动通过“手工创作+法律科普”的融合模式,让20余名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废物新生”的环保理念,将法治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行动成果。

图为志愿者讲解如何利用吸管变废为宝(范扬波 摄)

图为志愿者协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完成手工作品(范扬波 摄)

图为变废为宝手工课的成果展示(范扬波 摄)

该系列活动形成“理论认知—实践转化—意识强化”的教育闭环。志愿者们通过地方法规解读、趣味游戏设计、手工创意制作等多元形式,让青少年在“看、听、做、悟”中理解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的内在联系。滨湖社区负责人表示:“这种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实践的教育方式,真正让环保法治理念走进了孩子心里。” 据悉,博正志愿服务队后续将持续开展“法治+生态”系列活动,以“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为目标,为襄阳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寒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