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通讯员冯梓铭 庄乐天)2025年8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省盐城市健仁社区,在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词的月与航天”主题文化活动。在季欣怡、张玲玲、王一宁、陈琪等成员的组织下,社区儿童在古典诗意与现代航天的奇妙交融中,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探索之旅,深刻体现了高校学子以创新形式服务社区、传承文化的责任担当。
活动筹备阶段,团队成员对讲授内容精心设计与反复打磨,力求在保持诗词文学韵味的同时,巧妙融入天文科普元素,提升内容的接受度和趣味性。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队员自身的文化理解与表达力,更凸显出古典诗词作为美育与智育载体,在启迪童年、激发探索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三》。陶静雯 供图
活动伊始,孩子们怀揣着好奇与期待陆续就座,目光聚焦于讲台。团队成员张玲玲以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三》一诗作为导入,声情并茂地解析了“月蚀西方破敌时”等句中所蕴含的壮阔情怀与历史想象。队员们观察到,孩子们的眼神从最初的懵懂逐渐转为专注和思索,仿佛随着诗句穿越时空,感受到千年前的豪情与浪漫。生动的诗词讲解,成功为整场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打开了孩子们通往古典世界的第一扇窗。
图为实践成员介绍月食的起源与原理。陶静雯 供图
敏锐捕捉到孩子们对“月”意象的浓厚兴趣后,队员王一宁顺势引导,将话题从诗词审美转向科学认知。她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介绍了古代关于月食的各种传说和解读,进而以现代天文学知识解释其科学成因。这一从“诗意想象”到“科学揭秘”的自然过渡,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现场问答互动踊跃,思维火花频频闪现。此举巧妙打破了人文与科学的壁垒,展现出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显著效果。
随后开展的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实践团队设计了多个与诗词意境和航天原理相关的小游戏,如利用气球摩擦产生静电吸附纸屑模拟物理现象。孩子们踊跃参与,或描绘自己心中的诗词画卷,或畅想未来探索宇宙的愿景,纯真的语言中闪烁着想象与求知的光芒。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热爱。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的合影留念。陶静雯 供图
活动尾声,团队成员与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合影留念,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为本次实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整个上午,孩子们专注听讲的神情、积极发言的举手、游戏时的欢笑声,无不印证着此次社区实践活动的良好成效。活动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社区儿童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本次社区实践也使团队成员对文化传播的形式与内涵有了更深反思。相较于传统课堂,社区环境更具开放性和生活气息,老槐树下的讨论、花坛边的交流都让传承变得更自然生动。队员们也认识到,面对低龄群体,需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更贴近其生活的实例来解释古典意境,化解理解难点。这些来自实践一线的真实反馈,为团队优化后续活动提供了宝贵方向。
“诗韵探行,雅句传薪”不只是一次暑期实践的名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有效的文化传承并非机械灌输,而是搭建一座可供探索、共鸣和成长的桥梁。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学子们以社区为土壤,以创新为雨露,成功将古典诗词的种子播撒进童真的心田。展望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秉持初心,如同清风拂过书页,让绵延千年的诗韵雅句持续回响于新时代的脉搏之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