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7月19日至7月24日,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程” 风小队在指导老师杨黎的带领下,奔赴青神县百家池村,开展系列乡村实践活动。从走访调研摸清民生底数,到躬身农事参与生产实践,再到关爱老幼搭建温情桥梁,小队以 “实践 + 服务” 的模式融入乡村肌理在乡土大地书写青年担当,为百家池村的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图为“程”风小队抵达青神站图片 舒奕成 摄
“程” 风小队首站来到百家池村村民委员会,与村党委书记刘如祥深入交流。两小时访谈中,小队了解到村庄从 2014 年人均收入 7600 元的贫困村,到如今人均收入超 3.3 万元示范村的蜕变,学习 “合作社 + 土地入股” 模式下,全村 5000 亩柑橘种植、7000余吨年产量的产业化路径。特色 “4:5:1 分红模式”(农户占 40%、合作社占 50%、村集体占 10% ),及无人机灌溉施肥等数字化管理,更让成员们看到乡村振兴的智慧实践。
图为刘书记正给小队成员讲解百家池村政策图片 舒奕成 摄
随后,小队聚焦老人、儿童、果农三类群体展开调研。发现坝区老人多使用老式手机,防诈案例虽少但防范意识待加强;丘区老人智能机操作存在困惑,对答疑活动热情极高。儿童中,学龄前留守儿童照料压力较大,但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 100% ,在开展交流时,当被问及是否愿在长大后返乡助力家乡建设,孩子们均给出肯定回应,纯真话语传递出建设乡土的朴素信念,彰显乡出了村未来发展的希望火种。果农则受天气、销售渠道单一困扰,盼借旅游与电商破局,为村庄发展精准 “画像”。
图为“程”风小队成员前往村民家中调研图片 云德铭 摄
接下来,小队开启科技文化与乡土交融之旅。在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经理张利的引导下,成员们走访青神柑橘发展馆,从《青神柑橘赋》的展示中了解柑橘产业从引种到规模化的历程;走进冷链物流园,见识智能化温控、分拣流水线对农产品保鲜的赋能;参观农机陈列室,体悟植保无人机、旋耕机等智慧农机为传统农业注入的活力。登上观橘台俯瞰连片橘园盛景,漫步村史馆从老照片、旧物件中读懂乡村变迁。走访村户时,成员们以专业技能检修老旧电视,以实际行动服务村民。途中偶遇一位精神矍铄的八旬柑橘种植户老奶奶,她熟练操作智能手机笑言"村里条件好,老人也要跟上时代",让大家直观感受乡村老人的数字生活适应力。随后跟随果农深入柑橘园学习疏果技能,"过小果实分散养分,需及时剪除"的讲解让成员们在实操中既掌握种植技术,更体会到产业发展背后的坚守。
图为合作社人员给小队成员讲解百家池村柑橘发展历程图片 云德铭 摄
小队成员还多线发力:携手合作社宣传部参与村庄宣传视频拍摄,聚焦自然风光与特色产业引流;走访儿童家庭辅导功课,用陪伴与知识传递温暖;投身柑橘园农事修剪枝叶,以农事助力乡村产业;筹备儿童活动场地,全维度赋能乡村,为乡村振兴攒足青春动能。
图为“程”风小队正与小朋友们开展青春活动的图片 舒奕成 摄
在百家池村村委会,小队开启双向温暖传递。面向儿童,开展心灵疏导、学习分享与梦想畅谈活动。“情绪魔法盒” 收走烦恼,学习方法交流碰撞思维,“我的梦想” 环节,孩子们写下当医生、糕点师等憧憬,萱萱 “想当医生为奶奶看病” 的话语,满是童真与温情。面向老人,开设防诈小课堂与手机教程。用通俗案例教识破 “冒充子女借钱” 等骗局;一对一指导调节屏幕亮度、调整字体大小,连接 WiFi、进行视频通话,帮老人架起亲情沟通的桥梁,书写青年助力银发融入数字时代的实践故事。
图为“程”风小队成员正与刘书记汇报本次三下乡实践总结图片 舒奕成 摄 在“程”风小队的实践尾声,刘书记备下乡土便餐,与队员们围坐交流。小队先汇报了调研及实践成果,刘书记认真听取后打开了话匣。“咱们村是从无到有闯出来的,从以前的土坯房连片,到现在砖瓦房整齐;从靠天吃饭的零散种植,到如今柑橘种出规模,人均收入翻了几番,这都是大伙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 他话锋一转,“但销售还靠外商,年轻人留不住,搞的电商助农也没覆盖全村,这些都是坎儿。” 谈及未来,他说:“打算搞农旅融合,建智慧果园,让村子更有奔头。”对于校村长期合作,刘书记很赞同:“你们带来了新想法,学院和村子合作,能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他还期许:“下次实践,能不能做个村民调研,问问大家满不满意、想咋发展,你们的专业能把准脉。”
(撰稿人:刘丁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立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