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张露露)在语言的花园里,普通话是传递文化芬芳的重要媒介。当天津师范大学“普语津声 静宁振兴”推普实践团(简称实践团)走进甘肃平凉静宁县,一场与非遗、乡土文化交融的故事,就此展开。
一、推普寻味:解锁非遗美食的语言密码
静宁锅盔、静宁烧鸡,作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的味觉记忆与文化基因。实践团走进传承店铺,用普通话与手艺人深入交流。在锅盔店,看着面团在师傅手中逐渐成型,实践团用标准普通话询问制作工艺:“这面要醒发多久?烘烤的火候有啥讲究?”师傅耐心解答,方言与普通话在此交织,知识与文化借由通用语言传递。在烧鸡店,从选料到卤制,每一步都在普通话的沟通中清晰呈现,团队记录、学习,也让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通过普通话能被更多人知晓。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李记大饼”店主
▲图为团队采访“高家烧鸡”并合影留念
二、推普传韵:用普通话讲述静宁经典故事
团队成员手持《静宁经典文化集》,用标准普通话把静宁故事娓娓道来。集子封面上,古朴的建筑、生动的传统人物剪纸,都是静宁文化的生动符号。从古老城楼的历史变迁,到民俗活动里的温暖传承,每一个片段,都在普通话的讲述中,变得鲜活起来。围坐的村民们听得认真,偶尔还会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交流几句,笑着分享自己知道的“老故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普通话打破交流的小壁垒,静宁的经典文化,也在这一来一往的对话里,慢慢沁入大家心里。团队成员自述,推普不只是教好一种语言,更是用清晰的 “乡音新调”,让静宁的文化宝藏被看见、被传递。
▲图为成员带领村民诵读《静宁经典文化集》
三、推普育芽:校园里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在双岘镇中心小学,推普与非遗传承碰撞出奇妙火花。“家乡之声”演讲比赛上,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述静宁非遗故事,“静宁锅盔又香又脆,制作手艺是咱的宝贝……”稚嫩声音传递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后的手抄报绘画、非遗拼图游戏里,成员用普通话引导孩子创作,“这打花鞭的图案怎么画更生动?拼图的这部分代表啥非遗元素?”孩子们在普通话交流中,加深对家乡非遗认知。团队还和孩子一起张贴打花鞭宣传标语,学习打花鞭基本动作,普通话的讲解让动作要领清晰易懂,孩子们学得认真,非遗传承的种子也在普通话滋养下,在校园里悄然发芽。
▲图为孩子们非遗和乡土文化手抄报展示
▲图为孩子们非遗拼图比赛成果展示
普通话是连接你我、沟通世界的桥梁,更是传承静宁非遗与乡土文化的重要纽带。这次静宁推普行,实践团以语言为舟,载着非遗的宝藏、乡土的温情,一路前行。未来,愿更多人加入推普队伍,让静宁的文化故事,借由普通话传得更远、更动人,让每一份非遗的珍贵、每一缕乡土的芬芳,都能在通用语言的传递中永恒绽放 。
撰文 | 张露露
图片 | “普语津声 静宁振兴”推普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露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