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瑶蓝志愿服务队深入连南瑶银工坊:探寻非遗传承的匠心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05 23: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敬民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瑶银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发展现状,2025年7月5日,瑶蓝志愿服务队前往清远连南三江镇的瑶银工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唐大打十斤进行了深入访谈。本次活动旨在挖掘瑶银文化背后的故事,探索其传承与发展之路,为保护和推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走进瑶银工坊,开启非遗之旅

下午3点整,瑶蓝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怀着对瑶银文化的敬畏与好奇,来到了位于清远连南三江镇的瑶银工坊。工坊坐落在一片宁静的村落之中,古朴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仿佛诉说着瑶银文化的悠久历史。

走进工坊,队员们立刻被眼前琳琅满目的瑶银饰品所吸引。从精美的银手镯到独特的银头饰再到镶嵌着瑶银的瑶绣,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无一不体现着匠人的精湛手艺和心血,展现出瑶族人民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唐大打十斤热情地迎接了队员们,并带领他们参观了工坊的各个角落,详细介绍了瑶银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图为 唐大打十斤锻造的部分瑶银饰品/图源 赖昶)

“瑶银不仅仅是一种饰品,它更是瑶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我们的信仰、文化和历史。”唐大打十斤一边介绍,一边拿起一件瑶银新娘头饰,向队员们讲述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图为 唐大打十斤为瑶蓝志愿服务队队员讲解瑶银的新娘头饰/图源 赖昶)

访谈传承人,探寻瑶银文化

在访谈过程中,唐大打十斤详细介绍了瑶银的发展历程、种类、含义以及锻造流程。他自豪地表示,瑶银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瑶银饰品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在瑶族的祭祀、婚礼等重要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瑶族人相信银子可以驱邪避灾,因此每一件瑶银饰品都蕴含着祝福与保护。”唐大打十斤解释道。他向队员们展示了不同种类的瑶银饰品,如用于婚礼的银头饰、象征家族荣耀和个人地位的银项圈、头饰等,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在谈到瑶银的锻造流程时,唐大打十斤亲自示范了部分工艺。从化银、锻打、粗加工、精加工、酸洗,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高的技艺和耐心。队员们被这精湛的工艺深深吸引,纷纷感叹瑶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唐大打十斤的耐心指导下,一位队员兴致勃勃地亲自参与锻造,逐步学习打造银项圈,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

(图为 唐大打十斤指导瑶蓝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打造银项圈/图源 支景灏)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唐大打十斤也向队员们坦诚地分享了瑶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兴趣不足。此外,现代工艺的冲击也使得传统瑶银饰品的市场需求有所下降。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我相信瑶银文化不会消失。只要我们坚持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瑶银,它就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唐大打十斤坚定地说。为此,他积极参与非遗文化活动以及交流学习,推动瑶银逐步走出清远连南,向更广阔的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

(图为唐大打十斤参与的交流展示活动/图源 赖昶)

传承与创新,守护非遗文化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唐大打十斤和瑶银工坊。他们纷纷表示,这次访谈让他们对瑶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的决心。

“瑶银文化是瑶族人民的瑰宝,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它、喜爱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瑶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一位队员感慨地说。

(图为 瑶蓝志愿服务队与瑶银传承人唐大打十斤合影/图源 何嘉雯)

此次瑶蓝志愿服务队的“三下乡”活动,不仅为队员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瑶银文化的机会,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与瑶银传承人唐大打十斤的深入交流,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未来,瑶蓝志愿服务队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探索更多创新的传承方式,让瑶银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敬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