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院三下乡星火“乡”联⑪丨“1+7+7”行动之“佑相链”:探寻莆仙戏活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05 22: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伯琪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本次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星火“乡”联筑梦实践队深入莆田市仙游县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立足“中国文旦柚之乡”的产业根基,以“柚”为媒,以联为脉,创新构建 “1+7+7” 青春赋能行动矩阵,1个乡村振兴为核心,用“有、优、幼、佑、游、柚、悠”7You深耕服务,用“廉、联、连、链、联、恋、联”7重“联”内涵聚力赋能,让护理专业的温度浸润乡土,让青年担当的足迹点亮振兴之路。

6 月 30 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星火 “乡” 联筑梦实践队走进莆仙戏非遗传承基地,开展 “传承非遗文化 激扬青春力量” 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学院 “传统文化 + 专业实践” 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实践队通过沉浸式观摩、交互式体验、专业性解读,在千年戏曲艺术中解码文化基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彰显医学生的文化传承担当。

以言为桥:解码传统戏剧的文化肌理

在莆仙戏剧院的古戏台前,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师傅以一曲《皂罗袍》拉开文化解码的序幕。队员们围坐在雕花戏台旁,透过传承人指尖翻飞的云手、韵味悠长的 “傀儡嗓” 唱腔,触摸这门起源于唐代的古老艺术。“莆仙戏的唱腔保留着唐宋大曲的遗韵,每个颤音都藏着方言声韵的密码。” 陈师傅手持月琴演示,“就像‘七步洗手法’讲究步骤,我们的‘四功五法’也有严格规范。” 实践队特别聚焦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传承。在互动工作坊中,队员们对比《目连救母》选段的方言念白与普通话译本,发现 “傀儡调” 唱腔中 “浊入声” 的独特发音,与护理术语中 “呼吸音听诊” 的节奏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戏为媒:叩响职业精神的共鸣之门

在《海神妈祖》排练厅,演员们演绎的 “跨海救人” 桥段让队员们湿了眼眶。剧中妈祖 “悬壶济世” 的形象,与南丁格尔 “救死扶伤” 的精神在时空交错中完成对话。实践队现场开展 “非遗 + 护理” 研讨,将戏中 “望闻问切” 的表演程式与护理评估流程对照分析,发现传统医学与戏曲艺术在 “观察 - 判断 - 处置” 的思维逻辑上高度契合。 “你们看这水袖的摆动,要像操作输液管一样稳准轻柔。” 莆仙戏演员黄老师指导队员体验旦角身段。

以行为证:书写文化传承的青春答卷

此次实践形成《莆仙戏非遗传承与医学人文教育融合报告》,其中 “唱腔节奏训练可提升护生听诊辨音能力” 等创新观点引发关注。实践队同步开展 “非遗云课堂”,通过短视频解析戏曲中的急救知识彩蛋(如《白兔记》中的包扎手法。“当传统戏曲遇见现代护理,我们找到了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

从雕花戏台上的水袖翻飞,到护理实训室的无菌操作,星火实践队用行动证明: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让千年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职业精神中完成创造性转化。这场跨越八百年的对话,正为 “健康中国” 战略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伯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