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日讯(通讯员:谭锦镕 骆姝延 罗提珍),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枝头到舌尖”杨梅产业链调研队于6月28日至7月3号在浙江省台州市白水洋镇美梅农业有限公司进行的实践调研活动圆满结束。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特色农业产业是撬动发展的重要支点。杨梅,这颗酸甜的果实,串联起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了一条关乎乡村经济、民生福祉的产业链。此次实践调研,调研队深入了解、考察杨梅产业链对台州乡村振兴的深远影响。
▲图为调研队成员进行杨梅分拣、包装工作
在对杨梅产业进行现场考察的过程中,研究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并展现出高度的热情。在美梅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精心策划与集中培训下,团队成员对杨梅工坊的运作流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团队成员了解到杨梅产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随后,研究团队被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员工指导,深入参与到杨梅的各个作业环节中。
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团队成员分别承担了杨梅的分拣、打包和分装等工作。在分拣环节,团队成员仔细观察杨梅的色泽、大小和成熟度,依据严格的标准对杨梅进行分类。在打包环节,团队成员学习如何将分拣好的杨梅整齐地装入包装箱,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品质。在分装环节,团队成员了解如何将杨梅进行包装,以便于销售和消费者食用。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利用与工坊工人共同劳作的宝贵时间,通过深入的交流与采访,详细了解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以及工作时间等具体情况。认真倾听工人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并记录下工人们对于改善工作条件的建议和需求,分析杨梅产业如何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工坊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此外,研究团队前往杨梅种植基地,对杨梅生长所需的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并与果农共同进行杨梅的采摘。团队成员详细记录杨梅生长环境与杨梅树的特点,考察果农采摘杨梅的标准及所使用的工具,并深入分析这些做法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调研团队积极向果农学习如何挑选符合标准的杨梅,以及在采摘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杨梅免受损伤。在此期间,团队深入果园基地与果农交流。了解到大部分果农拥有十年以上杨梅采摘经验,此前多为独立从事杨梅种植、采摘和销售的个体农户,如今已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白水洋镇组建杨梅产业农合联,实现产业融合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增收途径。果农们普遍表示,合作后增加了经济收入,提升了种植技术并拓宽销售渠道,生活水平大大提升。
▲图为调研队采访曾任临海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的奚国斌
调研组成员们满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热忱,对曾经担任临海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的奚国斌同志进行深入采访。此次交流,调研队深刻领会奚国斌同志推动临海市农业发展和茶文化宣传的有效策略与宝贵经验。采访中了解到,在政府引导推动下,临海市在杨梅产业发展中扮演多重角色,包括坚守底线、促进规范和勇于创新。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统一杨梅种植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推广农企合作模式,鼓励农民与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集约化经营,降低流通损耗率。
奚国斌提出“杨梅产业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点是科技攻关保鲜技术,通过科技创新,防止无序竞争,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这不仅可以有效延长杨梅的保鲜期,减少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损失,并且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还可以增加附加值,提高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未来冷链突破、品种培育、农旅融合等规划,勾勒出政府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产业升级的蓝图,背后是对“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协同共进的深刻考量。
据悉,调研团队深入产业链前沿,细致剖析临海杨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与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在学习、实践和访谈的过程中,深入探究杨梅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及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攻关方向。调研团队“从枝头到舌尖”全面学习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个人、集体和政府在杨梅产业发展上的协同作用,与村民携手并进,致力于推动杨梅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锦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