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刘心悦)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为探寻云南少数民族方言文化的源头,“言云滇一方,寻历史民迹”——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云南调研方言与历史移民关系团队在2024年7月17日开展了最后一天的调研,前往“文献名邦”大理古城体验各民族风俗文化,探寻各民族语言历史。
实践队员们在大理古镇的合照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倚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独特的城市格局。它曾作为南诏国的都城,是全国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城中居民以白族为主,不过很多外来人口在此地经商,当地方言也在民族交流的长河中发展变化。
实践队员们步行在大理古城中,看到街道两旁青瓦屋面的特色建筑与不分界限的民居作坊,沿街多有店铺正出售着大理石、银器、刺绣扎染等民族工艺品,以浓郁的民族性、高超的艺术性与广泛的实用性吸引着团队成员的目光。
队员欣赏白族手工艺品
团队成员们采访了商铺门口的白族奶奶,白族奶奶以“金花”、“阿鹏”称呼队员们,起初队员们感到困惑,在奶奶的解释下才明白这是大理白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对姑娘和小伙分别称为“金花”与“阿鹏”,象征着勤劳、善良和智慧。彝族队员李瑞敏感到很亲切,提到了她的家乡也有类似的独特称呼,分别将姑娘和小伙称为“阿诗玛”与“阿黑哥”。奶奶还向队员们讲述了白族服饰背后的寓意,白族头饰顶部的洁白是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的月,用银耳饰代表着吉祥。她还提到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只要还保留着民族服饰,民族文化也一定会留存不朽。听到这里,队员们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白族奶奶向队员讲述白族服饰背后的寓意
调研结束后,队员们表示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理古镇,成了他们心中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古宅、每一声方言的响起,激发着他们对这个民族这种文化的敬意。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大理古镇中,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收获了宝贵的方言知识,更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心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