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纪光宏、陈韵柔) 2025年8月28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金融学院“微光繁星”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走进福清市词明线戏苍霞村非遗传习所,以“非遗寻偶・青春传韵”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探访活动。
成员们以“听、看、学、谈”四重体验,沉浸式解锁木偶戏的艺术密码,感知木偶戏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温度,用青年视角记录非遗魅力,为古老艺术的当代传承注入鲜活青春动能。
▲图为微光繁星“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进入福清市词明线戏苍霞村非遗传习所。
一、听史之约:溯偶韵脉络,悟戏魂基因
活动刚启,传承人陈松生老师带领我们从屋前的门楣开始参观,从宋代李嵩《骷髅幻戏图》里的提线钩牌讲起,揭秘词明线戏的 “独特基因”:“咱们词明线戏,最早记载起源于宋朝李嵩……。”他从木偶戏依附民间婚丧嫁娶、节庆庙会的起源讲起,聊到明清时期 “唱腔随方言变,技法逐地域新” 的风格演变,再到如今入选非遗后“进校园、进社区”的保护新路径,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脉络清晰,使成员们对这项古老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整体把握,也为后续的实践体验奠定了认知基础。
▲图为林松生老师讲解剧本。
二、观物之悟:赏匠心遗珍,触传承温度
在陈老师的指引下,实践团走进传习所的 “木偶陈列区”。展柜上,几尊传统木偶静静伫立:有的衣袂绣着精致的云纹,颜料虽有些许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金线勾勒;有的面部雕刻细腻,眉眼间藏着“喜怒哀乐”的细微表情。
我们近距离观赏了珍贵的传统木偶、泛黄的剧本手稿以及摆放整齐的木偶制作工具台。随后,大家跟着老师走进后台。昏暗的空间里,线轴排列得整整齐齐,每根线都对应着木偶的关节,这些真实的物件与场景,像一本 “立体的非遗说明书”,让成员们直观看到木偶戏从 “木石成偶” 到 “登台亮相” 的完整流程,也深深触摸到背后代代匠人 “择一事、终一生” 的坚守。
▲图为林松生老师带大家参观木偶制作台。
三、习艺之趣:探牵丝诀窍,品戏台神韵
“提线要‘轻提慢抖。”陈老师登台演示,十余条线牵起木偶,转身、踱步、拂袖,竟有 “顾盼生姿似真人”的气韵——这正是词明线戏“线路少,操作明”的魅力。
成员们接过线杆,初时线绳缠作乱麻,木偶 “东倒西歪”;经老师手把手纠正 “拇指控主线,指尖分支线”,有人终于让木偶 “抬手迎客”,有人成功演绎 “躬身作揖”。在实操中感受“以线驭偶、以偶叙情”的技艺难度与表演乐趣。
互动环节结束后,老师与其团队更献上一段经典木偶戏表演,情节动人、技艺精湛,提线木偶与锣鼓声交融,生动诠释了“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传习所内掌声雷动,青春目光里,非遗不再遥远,而是可触可感的艺术脉动。
▲图为成员学习提线木偶。
四、对谈之思:话传承新篇,凝青春担当
表演落幕,实践团围坐传习所,与陈老师展开 “代际对话”:
成员围坐聆听时,老师指着墙上的省级非遗牌匾:“我 7 岁就蹲在父亲的戏台边看,15 岁第一次登台演小角色。” 谈及往事,他眼中闪着光,“文革时只能演《红灯记》这些样板戏,传统戏目差点就断了根。”这场交织着历史厚度与个人记忆的 “非遗课”,让大家对这项延续四百余年的艺术有了立体认知。
谈及传承,老师的语气格外坚定:“49 岁退休后我就专心教戏,只要还有人学,这门手艺就断不了。”夕阳透过雕花窗棂,将大家与木偶的身影投在墙上。
▲图为成员访谈林松生老师。访谈结束,成员们陈老师、他的弟子一起站在戏台前合影。陈老师站在成员中间,成员们笑着比出 “赞” 的手势,相机 “咔嚓” 一声,定格下这场 “青春与非遗的相遇”。 ▲图为微光繁星“文化传承”文明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林松生老师合照。
归途上,成员们手中仍带着樟木清香。这场探访不仅解码了词明线戏 “竹竿牵丝演春秋” 的独特魅力,更让青春力量与非遗传承有了温暖的交集。未来,这些 “木偶故事” 将通过新媒体飞向更远的地方,让丝牵古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文化血脉在青年接续中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贾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