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桂林理工大学“赓续两弹星火,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实践团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飞熊村,通过走访调研、田间劳作、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实地探寻村庄产业发展路径,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走访村庄察实情,干群同心话发展
抵达飞熊村后,实践团在村干部带领下开启村庄调研。沿着整洁的村道前行,连片农田与错落的民居映入眼帘,村干部介绍,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持续探索土地价值最大化路径,致力于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实践团成员围绕特色作物种植、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收入现状及未来规划等方面细致询问,认真记录飞熊村的发展概况与潜在机遇。
在与村干部的深入交流中,团队聚焦村庄产业发展瓶颈。据悉,红薯作为当地重要作物,存在销路较窄、价格波动大的问题;特色的灌阳油茶则面临缺乏系统推广的困境。这些实际情况让实践团成员对飞熊村产业振兴需求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也为后续实践活动明确了方向。
图为村干部带领团队成员参观飞熊村
问技田间学种植,感知农耕智慧
为加深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直观认知与深度理解,实践团成员走进田间地头,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实践团来到飞熊村的红薯种植基地时,连片的土地在烈日下泛着油绿的光,当地经验丰富的村民已带着农具等候在田埂上。“红薯苗要斜插45度,入土深度大概10厘米,这样根系才能扎得稳、长得壮。”村民手握一株嫩绿的薯苗,弯腰示范着插苗的角度与力度,指腹碾过带着湿气的泥土,“埋土时要轻压,不然伤了根须,苗就缓不过来了。”
实践团成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脱掉鞋袜踏入松软的土地,有的挽起裤脚、戴上草帽防晒,跟着村民的指导一步步操作。起初,要么插得太浅露了根,要么埋得太深压弯了苗,队员们手忙脚乱地调整姿势。正午的阳光愈发灼热,泥土被晒得发烫,黏在裤腿上结成硬块,汗水顺着脸颊滑落,砸在田垄里溅起细小的泥星。但没人停下手中的活,大家边学边做,插苗的动作从僵硬生疏逐渐变得娴熟利落,一排排整齐的薯苗在田地里舒展开叶片,像是给大地系上了绿色的绸带。
“原来这看似简单的插苗,藏着这么多门道。”一位队员直起身捶了捶腰,望着自己亲手种下的薯苗,额头的汗珠折射出阳光的光泽,“真正站在田里才懂,每棵苗的成活都离不开细心和耐心,就像乡村振兴,得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扎下根。”
图为当地村民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红薯苗种植方法
品味油茶悟文化,探寻产业新可能
灌阳油茶是飞熊村的特色民俗符号,承载着当地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联结。在村民的热情邀请下,实践团走进农家院落,泥土地面被晒得发烫,院中央的柴火灶正冒着热气,铁制茶锅架在红砖垒起的灶台上,引得队员们围拢过去。“来啦,正好试新茶!”村民笑着招呼实践团成员,手里的七字形茶杵在锅中捶打茶叶、生姜和大蒜,发出“咚咚”闷响。“这茶杵用了二十多年,木柄都包浆了。”村民举起茶杵给队员们看,“炒茶得学会控制火候,火太急发苦,太缓没味;捶打要顺时针转,力道匀了,茶香才出得来。”队员们轮流上前尝试,有的用力过猛让茶杵撞到锅沿,发出“哐当”声;有的掌握不好火候,把茶叶炒得发焦。村民在一旁指点:“擂茶要像绣花,轻重要匀,你看这泡沫,越细越香。”
说话间,第一碗油茶盛进粗瓷碗,撒上炒米、花生和葱花,队员们接过抿了一口,先是皱眉:“有点辣!”村民笑得眼角堆起皱纹:“这就像咱农村日子,先苦后甜,多喝两碗就上头。”随后又往锅里添了绿豆、南瓜、豆角,小火慢炖间,肉香混着菜香漫出院子。爷爷搬来竹凳让大家坐,还端出泡好的酸辣椒:“配着吃,越辣越有味!”
一碗碗油茶喝下去,从甜到咸,从浓到甘,队员们渐渐品出了滋味。村民说起老话:“以前山里冷,喝油茶驱寒;现在是待客礼,‘三碗不见外’呢。”还教大家念油茶歌谣:“茶叶生姜大蒜头,擂出金黄香喷喷,一碗提神二碗亲,三碗暖透心窝窝。”院外的红薯苗在风里摇晃,队员们望着灶台上跳动的火苗忽然懂得,这柴火灶上熬的不只是茶汤,更是一辈辈人攒下的生活智慧;那茶杵敲出的声响,正是飞熊村等着被听见的振兴信号。
图为村民为团队成员煮油茶,展示传统油茶制作过程。
离别前,实践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在村委会前合影,身后的“乡村振兴”标语格外醒目。团队负责人说:“我们会把在飞熊村的收获带回校园,带动更多同学关注乡村振兴,用青春力量为产业振兴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皓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