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纪锦霖、彭光新)“AED的使用非常简单,我们要懂救、会救、敢救,要在危难时刻伸出援助之手,这也是宣传的意义”,来自盐城工学院的志愿者学生彭光新正专注的给居民“授课”。
6月,盐城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卫生科普人人知,紧急救护人人会”志愿者团队走进了新四军纪念馆、盐城南洋镇盐东社区、阜宁县吴滩社区等地,这场以“急救技能下沉基层”为目标的实践活动,依托盐城全城 AED 普及网络,形成“培训-考核-实践”的闭环。
▲图为介绍 AED 的使用以及心肺复苏
专业培训夯实科普根基
“救命的黄金时刻是最初4-6分钟”,盐城急救中心培训科邱科长告诉记者,通过模拟人实操演示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等关键要点,拆解 AED 设备“开机 - 贴电极 - 听指令”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并针对婴幼儿及成人海姆立克法的差异进行分组演练。
培训结束后,每位志愿者需通过理论与实操考核,确保科普服务的专业性,这支志愿者团队从最初报名的35人,到最后考核仅剩下11人。
▲图为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给志愿者们培训考核
“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盐城AED在线,就能快速查到周边的AED了”,志愿者们正逐个帮助居民搜索教学。记者了解到,盐城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并实施了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地方性法规,开发的“盐城 AED 在线”小程序成为重要科普载体,用户可通过手机实时查询周边 AED 设备位置及导航路线,这一数字化急救网络为科普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图为志愿者给居民发放宣传手册
多维实践延伸科普半径
“你们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以前不知道AED在哪里,甚至都不知道长什么样,更别谈如何使用了”,村民朴素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志愿者们。
志愿者在盐城天玺小区“龙虾节”现场,设置模拟急救区,用情景短剧再现“有人突然倒地”的应急场景,吸引居民围观参与。
在盐城市南阳镇社区、阜宁县吴滩社区,志愿者彭光新发现围观群众中不乏老年人,便特意放慢讲解语速,配合肢体动作演示胸外按压力度:“就像这样,手掌根部重叠,手臂垂直向下压。”
▲图为志愿者情景再现演示急救方法
科技赋能构建急救生态
在盐城中海凯旋门小区,志愿者与一群中学生进行互动,共同演示“小程序定位 + AED 取用”的全流程。当看到系统显示附近AED 步行仅需 3 分钟时,当地居民表示:“这为老旧小区的急救保障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志愿者给居民介绍如何正确抢救
追随革命先辈续烽火传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值此之际,志愿者团队追随革命先辈前往新四军纪念馆,探寻抗战时期新四军人道主义实践的足迹,重温中国红十字工作者的救援历程,以实际行动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图为志愿者给旅客普及紧急救护常识
实践结束时,志愿者在盐城急救中心的留言簿上写下感悟:"当看到中学生能独立完成 AED 操作时,才明白科普的意义在于让急救技能从课堂走向生活。”未来,信息工程学院志愿团队将与盐城急救中心建立长期合作,把实践中形成的“数字化急救科普模式”推广至更多地区。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光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