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承时代之责立潮头,践青年之志兴乡村

发布时间:2025-08-24 19: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俊杰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暑假期间,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智汇凤城·匠心助农”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服务队联合高密市大牟家镇、东北乡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依托专业优势,围绕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文旅宣传、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服务队采用“集中实践+分散行动”形式,通过探访孙家口伏击战抗战纪念遗址、参观红高粱抗战纪念馆、采访公婆庙惨案亲历者,用数字化技术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留存珍贵音像资料。与此同时,为深入了解掌握红色基因传承现状与乡村发展需求,服务队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孙家口、公婆庙等村走访80余户村民,收集到“希望建立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研学路线”等20余条有效建议。

服务队依托专业优势,将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作为实践重点,协助当地打造“线上视频集+线下研学线”,开设“科技红色课堂”,让红高粱精神融入乡村文旅。队员运用视频剪辑技术制作微视频《青纱桥记忆》、微纪录片《从抗战到振兴》,整理并建立1.5万字的“抗战口述史数据库”,剪辑完成5小时影音档案资料。

文旅融合宣传,光影刻画乡村新貌

服务队先后到高密市大牟家镇党建中心、东北乡社区研究室开展座谈,双方聚焦文旅宣传、乡村风貌、美丽乡村示范点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服务队前往各个拍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队员们通过无人机航拍、相机拍摄等方式,分时段、多角度记录高密市大牟家镇和东北乡社区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民俗风情的视频素材。

活动结束后,服务队将素材剪辑、制作宣传短片和精美图片集,捐赠给当地政府与农户,为当地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宣传资料。此外,队员们还为村民拍摄照片,用影像传递温暖,留下乡村生活的美好瞬间。

农场调研取经,探寻智慧农业发展

服务队走进刘莉家庭农场,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共同探寻“潍”新农人扎根乡土的种田智慧。队员们详细了解智慧农业技术在农场的应用、农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从智能灌溉系统到精准施肥技术,从农产品溯源体系到农旅结合模式,队员们认真学习记录,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从农业机械改造、农业设施电气检修、农用无人机使用技巧等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

来到胶河农场,服务队与青农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利及合作社工作人员开展交流座谈。王利讲述了他扎根乡村,带动村民致富、带动村集体增收的艰苦奋斗故事,解读了为农村妇女搭建手工制作工坊的创新举措。交流中,双方就电商、直播带货等推广当地农产品的新渠道进行深入探讨。当地希望借助乡村振兴服务队的才智,在品牌宣传推广方面获得助力,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带队老师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服务队将联合学校电商专业学生,制定培训方案,为当地农民朋友开展关于“直播带货教程及短视频制作方法技巧”的培训会,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科技助力农业,“智慧翅膀”飞进田间

服务队用专业知识“解码”乡村需求,以青春热情点燃助农新引擎。队员们向种粮大户、农场经营者和村民系统普及无人机农业监测与植保技术、规模化粮食生产中的无人机应用价值及智慧大棚基础知识等内容。同时,通过现场演示向他们展示无人机在植保喷洒、播种施肥、病虫害监测等方面的高效表现。

队员化身“科普使者”,向农户发放并讲解食品安全手册,重点普及夏季饮食安全知识,为村民健康增添一道“防护网”。这场“田野调查”不仅摸清了乡村发展的痛点,更用科技智慧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团队积极响应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服务队将乡村振兴助农行动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以专业技能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在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添砖加瓦,用青春实践书写新时代的担当与使命。

撰稿:李鸣晓 李长昊 许普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