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文化探源、活化传承”实践团队深入南通开展暑期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24 18: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菁华   阅读 83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时代洪流不断推进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江海之畔的灯塔,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南通,这座素有近代“第一城”之称的城市,宛如一位低调深沉的智者,将传统工艺、乡土礼仪、教育思想等文化瑰宝悄然珍藏于街巷与楼阁之间。为唤醒这些沉睡的文化记忆,一支以“文化探源、活化传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调研之旅。

博物苑探脉:触摸南通近代文化根系

7月24日上午,团队走进南通博物苑,沉浸在南通近代城市文化构建与教育发展的时光长廊中。青石板路映衬着历史的厚重,展厅中陈列的泛黄手稿与斑驳仪器,无声诉说着张謇先生“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宏愿。

采访中,工作人员指着展柜中正在修复的古籍介绍:“这些文献记录着南通早期的教育体系,仅修复虫蛀纸张,就需三个月时间进行纤维加固。”数字化保护工作室内,技术人员运用3D扫描技术还原百年前的纺织机器,让“沉睡”的文物在虚拟空间中焕发生机。团员们则在展厅与庭院之间穿梭拍摄,记录下光绪年间的办学章程、民国学生校服等承载城市记忆的文化瞬间,为纪录片素材积累了宝贵资源。

蓝印传情: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当日下午,团队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靛蓝色染缸闪耀温润光泽,百年老布仍色彩鲜亮,构成一幅别致的蓝白世界。非遗传承人吴老师带领大家穿越蓝印花布的历史脉络,从唐代“药斑布”的起源讲到其登上国际时装周的现状,体现了匠人智慧的沉淀。

“这缠枝莲纹样,既寓意吉祥,又利于重复拓印,是实用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吴老师指着民国时期的被面介绍道。在手工拓印体验中,成员们用刮刀蘸浆拓印图案,体验指尖技艺与匠心融合的过程。团队还以团队标志为灵感,将张謇校训与现代几何图形融合设计,部分成品被制成笔袋,成为非遗与青春碰撞的生动见证。

蓝染互动:共建文化传播新场景

随后,团队在馆内举办了“蓝染文化你我共织”活动,面向游客普及蓝印花布技艺,鼓励现场参与拓印。在分组讲解、主持互动、拍摄记录的过程中,游客们纷纷加入体验,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看着游客脸上洋溢的笑容,团队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播的感染力与推动力。

濠河探秘:揭示城市文化生态密码

7月25日上午,团队走进濠河博物馆。馆内巨大的沙盘模型勾勒出“水抱城、城拥水”的独特格局,LED屏滚动播放着濠河从民国至今的影像,直观呈现母亲河的变迁。在“濠河生态变迁”展区,玻璃柜中的水样标本清晰展示出水质从上世纪80年代的浑浊到当下的清澈,旁侧的数据图记录了十年来的水质提升过程。民俗展柜中,端午龙舟模型、中秋赏月老照片等展品,串联起百姓生活记忆。

“修复天宁寺时,我们特意保留了临河石阶,既还原历史风貌,又成为游客打卡点。”讲解员介绍道。摄影与视频镜头下,清代濠河全图与民国游船票根为“江海文脉”视觉素材库注入了生动记忆。

天宁访古:体验禅意文化传承

团队随后前往天宁寺探访这座千年古刹。寺庙飞檐斗拱,香火缭绕,沉淀出岁月的庄严与宁静。在讲解员带领下,大家了解了从唐代始建至今的历史沿革,细读砖瓦背后的佛教文化脉络。

禅修体验环节中,成员们静坐古殿,聆听僧人讲解静心之法,感受佛教文化所倡导的平和与向善。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种精神层面的沉淀,对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孝光塔瞻礼:古塔中触摸人文温度

活动最后一站,团队参访了天宁寺旁的孝光塔。这座宋代古塔虽历经风雨,依然挺拔巍然。登塔远眺,南通老城风貌尽收眼底,讲解员讲述塔名背后的孝道故事:“古人以塔寄情,让‘孝’文化随建筑流传。”

阳光透过塔檐洒下斑驳光影,团队用镜头定格这一刻。古寺古塔,如同两位沉默的守望者,讲述着南通文化的多元交融,也让成员们对“传承”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与美德的薪火相传。

本次“三下乡”活动增强了团队成员的文化自信,提升了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尤需在新时代中传承与发展。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南通文化的发展,探索更多创新传播方式,以青春之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力量。(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江海文脉寻源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