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结系初心 青春续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18 11: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施星丞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当一根丝线在指尖缠绕出千年的纹路,当一抹嫣红在掌心凝结成时代的图腾,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遗”心一意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用三天的非遗探寻之旅,在南京绳结艺术馆完成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接力”。从“结绳记事”的古老智慧到“绳结传情”的青春表达,这场以“绳结技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沉浸式”学习,更是新时代青年践行“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彰显了“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使命担当。

在“经纬交织”中读懂文化密码

“每一根丝线都藏着历史的印记,每一个绳结都系着民族的基因。”6月20日清晨,实践团成员走进南京绳结艺术馆,江苏省非遗南京绳结代表性传承人蒋妍侠老师的这句话,为这场文化探寻之旅奠定了厚重的基调。在传承人带领下,学子们在“中国结”的盘曲环绕中触摸唐宋的繁华,在“吉祥结”的对称纹路里感受明清的雅致,在“盘长结”的连绵往复中领悟“生生不息”的哲学深意。

“绳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上古结绳记事’的文明延续,是‘以绳寓情’的精神载体。南京绳结是将五颜六色的线通过“结、绕、缠、编、抽”等手法,编织而成,外形美观。”蒋妍侠老师的讲解如剥茧抽丝,将绳结技艺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实践团成员们一边记录一边惊叹,在“一绳一结”中读懂了“以物载道”的文化智慧,在“一丝一线”中悟透了“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精神纽带”的深刻内涵。

图为蒋妍侠老师讲解绳结历史

图为实践团成员欣赏绳结作品

在“指尖乾坤”中传承匠心精神

“听过十遍不如动手一遍,看过百次不如亲身体验。”6月21日,实践团的“实操课堂”在绳结艺术馆的工坊里拉开帷幕。蒋妍侠老师特意为南信学子准备了融合“向阳花”文化元素的材料包。这朵承载着南信院“向阳、向上、向心、向群”精神的象征,将通过绳结技艺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看似简单的“雀头结”,操作起来却是对“心、眼、手”的三重考验,穿线要“稳如磐石”,绕圈要“准如量尺”,抽拉要“匀如和风”。起初,有的同学因力度失衡导致结体松散,有的因手法偏差造成纹路错位,但没有人轻言放弃。

经过两小时的反复练习,当第一枚金黄的“向阳花”胸针在指尖绽放时,队员赵一舒的额头已渗出汗珠,她捧着作品感慨:“这哪里是编结,分明是在用耐心打磨初心,用专注守护文明。”

三天里,这样的“蜕变”在每个队员身上上演。从“手忙脚乱”到“得心应手”,从“形似神离”到“形神兼备”,学子们在“一编一抽”中理解了“百折不挠”的韧性,这正是非遗传承中最珍贵的“精神密码”。

图为蒋妍侠老师讲解向阳花制作过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向阳花绳结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阳花绳结作品展示

让“千年绳结”在青春土壤中扎根结果

“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激活’未来。”6月22日实践活动收官之际,实践团成员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返校后,他们迅速化身“青春传承官”,让绳结技艺从艺术馆走进校园,从“小众欣赏”变为“大众参与”。

学子们摆开材料桌,手把手教同学制作“绳结钥匙扣”。从选线配色的美学启蒙,到打结收尾的技法传授,再到“将祝福编进绳结”的文化讲解,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实践所得。正如实践团负责人施星丞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让绳结‘活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长在生活里’;不是让非遗‘停在故事里’,而是让它‘融进时代里’。”

图为同学们一起学习并制作绳结钥匙扣

图为同学们绳结钥匙扣作品展示

一根丝线,串联古今;一双巧手,传承文明。南信学子这场“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探寻之旅”,更是一声“青春宣言”。新时代青年必将以“功成有我”的担当,让非遗技艺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让中华文化在“守正创新”中源远流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绳结艺术馆与蒋妍侠老师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星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