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学子解码 “三茶” 统筹,用青春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3 15: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2025年7月24日至25日,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赴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实践团前往武夷山,开展"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三茶统筹"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入燕子窠生态茶园、武夷山国家公园、赋韵岩茶厂,通过实地研学、科技科普、劳动体验,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探寻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密码。

科技赋能生态茶园的生动样本

实践队首站抵达燕子窠生态茶园。队员们聆听讲解员介绍"生态固氮技术"实现“头戴帽、脚穿鞋、中间扎腰带”的生态茶园治理。一棵棵茶树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实践。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茶园间观察茶树生长情况。 马越 供图。

探索“三茶统筹”的生态密码

走进"三茶统筹展示馆",队员们系统学习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融合之道。通过沉浸式影像、历史图文与制茶工具陈列,系统学习武夷茶从唐代贡茶到现代生态茶园的发展脉络。馆内"文化科普+互动体验+成果展示"三位一体的设计,让队员们深刻理解"茶文化是魂、茶产业是根、茶科技是翼"的统筹内涵。

图为三茶统筹展示馆讲解员为实践队队员讲解茶源历史。 马越 供图。

朱子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交响

随后,队员们前往武夷山国家公园武夷精舍,书院斑驳的石碑与苍翠的山林相映成趣,恰似"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共生画卷。实践队在此设立科普驿站,向游客发放燕子窠生态茶科普手册,并开展问卷调查。

图为实践队队员分发宣传手册,为游客科普燕子窠生态茶园。 洪智航 供图。

从摇青到品茗的实践课堂

实践队深入赋韵岩茶厂。在制茶车间,制茶师傅示范了"摇青"工艺——竹筛中的茶青翻飞碰撞,散发阵阵清香。队员们亲手体验摇青力度与时间的把控,感受"看青做青"的匠心。随后,茶艺师引导大家品鉴正山小种、肉桂、水仙等六大茶类,舌尖上的“岩骨花香”让队员们赞叹不已。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摇青。 马越 供图。

写在茶园之间的青春答卷

队员们戴上斗笠、挎起茶篓,走进烈日下的茶园。指尖轻掐茶芽的"一芽二叶",半小时的采摘已让汗水浸透衣衫。在劳动中践行农林使命,摇青筛茶的技艺体验,烈日采茶的辛苦劳作,是课堂永远学不到的劳动教育,更强化了队员们对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体悟。

图为实践队队员学习采茶,交流心得。 洪智航 摄。

茶香漫卷处,青春正当时

两天的武夷之行,在足迹中感悟思想伟力,燕子窠的科技赋能、武夷精舍的文化传承、茶厂的匠心坚守,无不印证着"三茶统筹"战略的实践意义。

图为实践队在燕子窠生态茶园合影。 马越 供图。

青马学子用脚步丈量茶乡蝶变,以科技解码绿叶传奇。当朱熹园的书声与茶厂的机械声交织,当燕子窠的绿意映亮年轻的脸庞,一条"三茶统筹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愈发清晰。福建农林大学学子将以茶为媒、以技为桥,让青春在八闽山水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光芒!(供稿:吴清锋、林雅铃、江米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0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