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英烈精神寻根团”赴高唐开展多元文化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3 15: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英烈精神寻根团”实践队于2025年7月3日赴高唐县开展多元化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红色宣讲、产业研学、非遗体验、双拥教育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双拥馆寻访:老物件诉说鱼水情

7月3日,实践队走访高唐县双拥馆,聆听曾任战地摄影师的一等功臣徐希芳讲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故事。徐希芳结合自身经历,生动再现先辈们为理想信念奋战的场景。馆内陈列的老照片、实物,讲述着高唐人民支援革命、拥护军人的动人篇章。

宣讲团进校园:让革命薪火“声”入人心

实践队走进高唐县第二实验中学小学部,创新采用"主会场宣讲+分会场互动"模式,以“红色知识进课堂”为主题通过历史情景再现、革命文物故事会等形式,为全校10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宣讲。在主会场,宣讲团成员以饱满的热情讲述了李恩庆、徐希芳等本地英雄的光辉事迹,配合珍贵历史影像资料,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分会场通过互动问答、故事分享等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自发鼓掌致敬,掌声经久不息。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原来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五年级的王子路同学在互动环节分享道,“听了爷爷的故事,我才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锦鲤小镇研学行:产业振兴中的红色动能

作为集科技、文化、教育、休闲、贸易于一体的特色城镇综合体,锦鲤小镇探索出了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参访调研过程中,同学们深入了解锦鲤养殖产业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切身感受到"小锦鲤游出大产业"的生动实践。研学活动不仅拓展了队员们的视野,更为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实践案例。

走进非遗工坊:指尖技艺里的文化传承

实践队前往高唐县民协创作基地,实地观摩了葫芦雕刻、麦秆画等传统工艺制作过程。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葫芦雕刻技法,一枚普通葫芦在他手中经雕刻、上色后,变身绘有“抗日英雄谱”的红色主题工艺品。“非遗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要让它承载红色故事,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这一番话引发队员们深思。通过现场体验,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校地协同见长效,青春实践不止步

自2023年以来,“英烈精神寻根团”实践队已多次赴高唐开展社会实践,累计形成优秀调研报告3份、拜访老兵 30 余户,获《中华网》《新聊城客户端》等媒体报道 40 余次。

“实践队员用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用双手触摸文化根脉。高校实践团队的深度参与,为地方红色资源活化与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动能”, 高唐县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社会实践中心主任沈贺楠对校地合力形成的 “实践育人 — 文化传承 — 产业发展” 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当我们用双手触摸非遗工艺,用耳朵聆听老兵故事,用脚步丈量乡村变迁时,红色基因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力量。”英烈精神寻根团队长黄姝萌有感而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红色教育课程化、非遗保护数字化、产业调研常态化,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