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岭南大地,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7月10日至17日,广州新华学院蕙兰翁逸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走进了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以“直播+短视频+IP定制”为核心抓手,开启了一场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从政策对接、文化溯源到产业调研、直播助农,我们在泥土里扎根、在实践中生长,既为龙仙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青年动能,也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拔节向上。
团队简介
广州新华学院蕙兰翁逸突击队由2位专业指导老师和12位跨专业学生组成。突击队分设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精准锚定自身职能,深度融合团队资源,全力护航此次三下乡活动高质量推进。
队伍的成员来自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法学、市场营销、会计学、金融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队员们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
图一:突击队出发合照
政企协同筑基石
锚定方向,共启农文旅融合新篇
下乡首日,突击队便与龙仙镇人民政府达成了深度共识。与龙仙镇副镇长、团委书记赖韬,副镇长陈莉霞,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黄瑜,团委专职副书记张韵等领导共同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突击队以“青年智慧激活乡村资源”的核心目标——通过“直播+短视频+IP定制”模式,来推动当地农产品提质增效、拓宽销路,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座谈会后,广州新华学院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挂牌落地,标志着政企协同的“助农共同体”正式成立:校地双方共同为广州新华学院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实践基地揭牌。
这不仅是双方协同共进的起点,更开启了一场双向赋能的实践篇章——对龙仙镇而言,青年突击队的扎根能通过创新性的活力与思维为当地发展注入新动能;对突击队而言,这片乡土恰是队员们锤炼本领、践行使命的生动课堂。
图二:座谈会现场
图三:突击队与龙仙镇人民政府领导合影
IP 定制添活力
创新赋能,打造龙仙新名片
为了更好地宣传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突击队运用 “直播 + 短视频 +IP 定制” 模式,设计多种 IP 形象。如以龙仙镇特色农产品为灵感,打造灵动的鹰嘴桃“仙宝”、可爱的兰花仙子、俏皮的食用菌以及勤劳的龙仙镇助农馆形象等共七个IP 形象,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展现独特魅力。
直播时,这些 IP 形象巧妙融入产品介绍与互动环节,吸引观众目光,加深对翁源县龙仙镇的印象。突击队还将 IP 送给当地果农、负责人等,鼓励他们参与宣传,让 IP 成为龙仙镇发展的新动力,吸引更多人关注,以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图四、图五:突击队设计的IP实体化并送给当地
文化溯源强底气
解码历史,深挖农文旅融合根脉
文化作为当代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灵魂,即是串联乡村风光与人文记忆的精神纽带,也是激活乡土资源、塑造地狱标识的核心引擎。为让宣传更有深度、IP更有温度,突击队专程走进翁源县博物馆,在五个特色展厅中解锁龙仙的“千年文化密码”。
“马兰开花”流动特展”恰逢原子弹爆炸60周年与核工业创建70周年,用珍贵史料串联起核工业发展的峥嵘历程,致敬为国奉献的科研工作者;
陈璘将军展厅则通过一件件珍贵展品,从他早年习武的器械到南征北战的兵器、盔甲,全面讲述这位抗倭名将陈璘的传奇人生,让人直观感受他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翁江撷英展厅聚焦于本土文化精粹,古老的农耕工具、精巧的日常生活用品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勤劳;
翁源烽火展厅回溯革命岁月,先辈们使用过的简陋武器、充满斗志的书信以及珍贵照片等资料,生动重现了烽火中的抗战故事;
仙邑客家展厅则深入展现客家文化魅力,通过地图、文献等呈现客家先民的迁徙史,传统服饰、建筑模型及节日习俗展示,让人看到客家先民凭借智慧与坚韧创造的独特文化。
这场博物馆之旅,让突击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在浓缩的历史与文化精华中汲取养分,深刻理解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为后续团队的宣传工作和IP创作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文化素材。
图六、图七:突击队成员认真阅览展板
产业调研拓维度
聚焦特色,构建农文旅融合矩阵
龙仙镇的生态农业魅力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突击队深入龙仙镇开展调研,不仅是为了在实地探访中拓展对特色产业的认知维度,更希望能够通过聚焦兰花、食用菌、鹰嘴桃等特色农业,精准捕捉“土疙瘩”蜕变为“金宝贝”的核心逻辑。
仙鹤花卉种植基地里,一朵兰花的培育需要经过组培室1年“婴儿期”、大棚1年培育及数年专利打磨,再借每年2-5月热销期线上线下联动与7-9月低温运输保障,才能让这一抹“翁源绿”成为全国名片;
中心村食用菌基地通过草菇全年培育、竹荪5-10月种植,结合与省农科院合作的“花盆种植技术”提质增效;
李洞村鹰嘴桃则以“现摘现发”“省内次日达”冷链及细致分拣打包,将夏日的“清甜”刻入翁源水果的标签。这些实打实的调研成果,既能帮助我们找准构建农文旅融合矩阵的方向,也能为突击队后续下乡探索宣传打下扎实基础。
图八至图十:调研组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
直播实践见实效
“互联网+”架起城乡对接金桥
作为本次实践的核心工作,“直播+短视频+IP定制”的助农宣传模式也让龙仙镇特色产品走出了大山。在本次下乡期间,突击队在龙仙助农馆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视频号助农直播。
直播中,镜头聚焦特产长桌,主播们热情介绍刚摘的鹰嘴桃等产品,通过特写、展示果肉等方式吸引网友,评论区的互动也十分热烈;同时,云直播镜头介绍团队工作日常,让助农馆的烟火气与诚意传递给网友。
突击队在李洞村幸福果园和龙仙助农馆等场地开展4场超7小时固定机位的助农直播,连续七天在龙仙镇各场地开展12场“云体验”直播,累计在线人数7000+,点赞40万+,直播效果反响优异。两边直播各有侧重,共同助力更多人了解龙仙和翁源,推动当地农文旅发展。
直播后团队还做了长效化思考,计划通过固定直播频次、短视频预热、IP故事连载等构建宣传矩阵,让“龙仙IP”得以实现持续曝光。
图十一、图十二:队员们进行直播讲解介绍
图十三、图十四:云直播同步进行
双向成长显担当
青年与乡村的“共频共振”
7天的下乡实践,既是乡村获得助力的过程,也是青年学子成长的历程。对龙仙镇来说,突击队的到来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路,更带来“农文旅融合”新思路,特色IP定制打响了“龙仙”名号,固定直播让当地特色产业被看见,文化挖掘让乡村故事更动人,这些创意如星火般激活了龙仙镇的产业生态。
对于突击队而言,俯身田畴的日子,让队员们真正读懂“乡村振兴”的含义;与果农的深入交谈,让队员们理解了“现摘现发”背后的生计考量;翁源县博物馆的求学,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文化自信”并非抽象概念;忙碌直播的实践,也让队员们明白了“青年力量”要转化为实在行动,在乡土中扎根成长,彰显担当。
图十五至图十七:突击队在龙仙镇合影留念
7天的实践落幕,但蕙兰翁逸突击队与龙仙镇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带回的不仅是调研报告上的文字,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农业+旅游+文化”,而是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基、以互联网为桥,让乡村的价值被看见、被认可、被传承。
未来,突击队将持续跟进IP文创的迭代开发,协助龙仙镇完善“直播+文旅”的长效机制,让青春的力量持续赋能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因为我们坚信:乡村振兴的画卷上,青年的笔触永远鲜活;而龙仙镇的新篇章里,定有我们共同书写的精彩!图十八:蕙兰翁逸突击队永远在路上
特别鸣谢
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人民政府
翁源县龙仙镇农业农村办公室
中心村党群服务中心
李洞村党群服务中心
翁源县龙仙镇助农馆
仙鹤花卉兰花产业基地
翁源县博物馆
涂志伟美术馆
文案 | 李若瑜、李义琴
图片 | 罗佳荟、罗钰婷、陈佳琪、叶景畅
编辑 | 罗钰婷、黄紫楠
初审 | 范兰韵
复审 | 黄紫楠
终审 | 郑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