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魏永慧)近日,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果兴乡行”实践队奔赴江西省寻乌县,围绕“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多元路径”主题,开展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以青春之我投身乡村振兴火热实践,让红色土地焕发时代新颜。
一、走近红色圣地,感悟唯实求真精神
实践队首站走进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通过参观珍贵史料、聆听现场讲解,深刻领悟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中所蕴含的唯实求真精神。在三二五村,队员们专程拜访革命烈士范大明后代、老党员、原村党支部书记,聆听其讲述祖辈投身革命、血洒寻乌的峥嵘往事,并结合亲身经历回顾村庄从“贫困山村”到“美丽宜居”的沧桑巨变。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前的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革命烈士范大明后代、老党员、原村党支部书记
二、走近田间地头,解码产业振兴“寻乌经验”
在三二五村的百香果种植基地,队员们了解到三二五村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的完整链条,同时与腾讯合作开发的“云认养”模式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三标村鹰嘴桃基地,党支部书记黄圣杰带领队员走进桃园深处,与果农共算“丰收账”,探讨“敢于突破”与“稳步探索”的平衡之道。次日,团队深入河岭村柑橘园,体验无人机灌溉等智慧农业场景,直观感受“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
▲图为三二五村支书范佛祥向团队成员介绍百香果果株
三、走近生态转型,探索乡村蝶变多元路径
在文峰乡上甲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光荣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系统介绍了该村在生态修复、文化保护、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规划。何光荣以“三同治”矿区生态修复和“蝙蝠洞天”精品民宿为鲜活案例,向实践队展示了“矿山复绿、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的绿色转型路径。队员们循着红色足迹,走进柯树塘矿区修复现场和上甲村红色历史馆,在“矿区变景区、老屋变民宿”的蝶变中,深刻体悟“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的时代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上甲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光荣
此次寻乌之行,实践团成员以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专业所学回应时代课题,形成调研报告和成长视频。队员们一致表示,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把学术研究扎根在广袤乡土,把奋斗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火热实践中书写无愧于青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永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