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青年学子赴南通调研:与第一书记同行探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年7月份,南京审计大学“经世致用”社会实践小队踏上了对南通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实地调研之旅。实践队分别深入如皋和启东两地,在诸多村书记的引领下,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调研。
【如皋篇】
一、章庄看发展:产业带民富
实践小队走进章庄村,在韩书记的带领下,小队先后来到村内养殖场与生态园林,实地感受乡村产业发展脉动——尽管养殖场因季节性因素暂处经营淡季,不远处的生态园林却呈现出动植物和谐共生的蓬勃景象,绿色产业的向好态势让同学们对乡村可持续发展有了直观认识。
实践途中,韩书记的一句“坐办公室听汇报不如来地头聊家常”让人受益匪浅。他带着队员们走访村中老人,拉家常、问冷暖,将关怀送到群众身边;还邀请队员走进村民家中共进午餐,葡萄的清甜、水蜜桃的甘爽与淳朴的乡风民情交织,让同学们在味蕾与心灵的双重体验中,深切感受到民生的温度。
图为章庄办公室采访书记
二、龙桥观产业:品牌有动劲
探访龙桥村,走访村民家。在李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小队实地参观了“黑塌菜”特色品牌基地及玉米、大豆种植区等,也了解到,为促进发展,当地已建成了生产、加工、冷藏、运输一体化产业链,推动村里的农产品走出省门、远销海外。活动过程中,队员们分成两组,在步履匆匆中,拜访一户户村民家。面对相关调研提问,村民们给予了“收入涨了”“日子舒心了”的朴实回答,在欢笑中结束了一天的行程规划。
图为采访村民现场
三、白蒲品文化:老号换新姿
走进白蒲镇,实践小队和邓书记开启了一场老字号文化探寻之旅。队员们先后参观了林梓潮糕、红木家具、白蒲黄酒等中华老字号的生产流程,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的独 特魅力,并与老字号传承者合影留念。品尝着软糯香甜的潮糕,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百年品牌的深厚底蕴,在岁月沉淀中感悟传统之美。谈及发展规划,书记兴致勃勃地介绍,白蒲将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短视频拍摄、直播等互联网手段宣传千年古镇文化,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图为林梓潮糕厂合影
【启东篇】
四、丰利寻非遗:技艺变经济
步入东海镇丰利村,成员们一路往深处走,探寻非遗虎头鞋背后的故事。走进虎头鞋文化展示馆,一件件手工艺品透着浓郁乡土风味,一针一线下承载着文化气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温度。周书记热情介绍虎头鞋的发展史,成员们了解到虎头鞋虽受喜爱,却面临传承困境。直到去年,经妇联牵线,“章镇布艺”团队带虎头鞋参展获广泛认可。在访谈中,成员们还知道:“要激活‘非遗+电商’平台,让‘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活动尾声,队员们观摩展品,学编虎头手链,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非遗保护的理解。
图为虎头鞋文化展示馆展品图 五、北东谈旧史:治理助发展
深入北新镇和东海镇,实践小队展开新一轮调研。在北海镇振兴村,队员们与陈书记进行了一次特殊访谈,揭开当下农村新发展的核心密码——为民服务,在行动中深刻体会到驻守在乡村的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走进村史馆,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旧农具与动态影像资料交织,清晰勾勒出近十年来村庄从“穷洼村”到“示范村”的蝶变轨迹,透过岁月,还看今朝,实践队员们有了新的认识。
随后,实践队员们又来到东海镇村,实地探访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聚焦老街东油坊菜籽油等农副产品,队员们详细了解到本村如何依托本地资源、深耕特色农产品,构建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路。冒书记亲切介绍,未来将深化互联网技术融合,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销路,让“土特产”走进更广阔的舞台。
图为村史馆介绍墙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南审青年们打开了一扇洞察乡土中国的窗口。田间地头的新发展,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五谷杂粮中的烟火气息,南审青年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到发展脉搏,读懂了家和万事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深化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生动的实践样本,不仅让青年学子在知行合一中锤炼了本领,更在与乡村的深度联结中厚植了家国情怀,内心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青春在此刻绽放出别样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撰文/黄靖涵 李艳萍
摄影/南京审计大学“经世致用”实践小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靖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