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非遗传承密码,让青年在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2025年7月12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大连金家街非遗文化体验馆,开展了以“蛋雕技艺体验”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参观馆藏中的非遗珍品到亲手完成蛋雕作品,实践团成员不仅在非遗体验的“看、学、做”中读懂历史的厚重,更以青年之力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 实践团成员集体合照
非遗场馆为窗 窥见滨城文化肌理
金家街非遗文化体验馆藏着大连半部非遗史。首先实践团成员漫步展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打卡大连众多著名非遗:复州皮影戏的皮影人在灯光下流转古韵,大连贝雕的螺钿光泽映照着渤海湾的浪痕,旅顺剪纸的镂空纹样藏着渔家故事……而角落里静静陈列的蛋雕作品,以蛋壳为纸、刻刀为笔,将大连的山海风光、俄式建筑浓缩于方寸之间,瞬间抓住了众人的目光。
“蛋雕在大连的兴起,与这座城市的港口文化密不可分。”体验馆的传承人介绍道,早期闯关东的手艺人将北方蛋雕技艺与大连海洋文化融合,用蛋壳刻出海鸥、灯塔、渔船,让易碎的蛋壳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硬载体”。实践团成员感慨:“原来每一项非遗都连着大连的烟火与岁月,体验馆就像一扇窗,让我们看见文化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城市基因。
图为 实践团成员们参观展厅
蛋雕技艺为魂 雕琢指尖上的匠心
体验环节,蛋雕传承人程老师为大家铺开“匠心课堂”。“选蛋要挑椭圆匀称的农家土鸡蛋,清洗、晾干、定圆心,每一步都不能急。”程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手持刻刀示范,“下刀更要稳,把握好力度——阴刻要轻如蝉翼,阳刻需力透蛋壳而不破,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实践团成员围坐桌前,屏息凝神开始创作。起初,有的同学刻刀总在蛋壳上打滑,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有的同学却因用力过猛戳破了蛋壳。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慢慢掌握“轻推、慢旋、巧转腕”的诀窍:先以铅笔勾勒轮廓,再用圆刀沿线条浅刻,最后用平刀细化纹路。同学们通过一番雕刻之后,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食材变成了手中的艺术品,并纷纷感叹“这哪里是刻蛋?分明是在雕琢耐心与专注啊!”
图为 实践团成员们制作蛋雕
青年担当为桥 续写传承新答卷
此次实践打破了“非遗只可远观”的距离感,让大学生在亲手创作中理解:非遗传承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的“再创造”。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蛋雕之美,实践团成员还在体验馆协助拍摄视频及照片,记录蛋雕制作全过程。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直到亲手刻完那枚蛋——原来传承不用惊天动地,就是像这样,把耐心、细致、创新刻进每一件事里。”实践团成员孙浩航的感悟道出了“制造青年”的初心:蛋雕的精细与现代制造业的精密一脉相承,青年在学习非遗技艺时培养的专注力、创造力,正是成为“大国工匠”的底色。
图为 非遗老师指导实践团成员们制作蛋雕
通过本次从展厅里凝视到指尖上创作的非遗实践,让实践团成员明白:文化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变,而是青年带着匠心“接着干”。正如体验馆墙上的字:“所谓传承,是前人的手艺,在今人的手里活起来。”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走进更多非遗场景,让青春力量与传统技艺碰撞出更多火花——因为重视传承的青年,终将成为文化赓续的“雕刻者”,让大连的非遗故事,刻进更远的岁月里。
撰文|沙志翔、薛宇驰
图片|沙志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宇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