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张倩伦)为调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机制、创新实践,以及现实困境,进一步探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之路,近日,西南财经大学“毛南锦韵”实践队深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谭素娟的工作室,开展实地调研,探索守护文化根脉的青春方案。
▲图为花竹帽编制作品。欧阳逸天 供图
传承人坚守非遗技艺面临多重困难
在谭素娟传承人的工作室里,队员们屏息凝神。只见她布满老茧的双手上下翻飞,细薄的金竹篾与墨竹篾精准交织,逐渐显露出花竹帽特有的伞状纹路。在提及花竹帽的制作时长时,她表示:“做一顶中号花竹帽要整整四天,每天十多个钟头,和年轻人在外打工的时长是差不多的。”谭素娟向队员们介绍,声音里透着忧虑,“削竹篾占四成工,编织占五成,修整占一成。材料成本低,但是人工费占九成多,一天下来也就一百多元收入。愿意沉下心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图为谭素娟老师向团队队员讲解编织技法。欧阳逸天 供图
在谈及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所需特质时,谭素娟直言:“想要真正学有所成绝非易事。必备条件是具备超乎寻常的耐心。”实践队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了解到,光是入门阶段的基础技法,往往就需要数月时间的反复练习。此外,一顶花竹帽的编织要从选竹子开始,每一道程序都需要亲力亲为,仅仅是编织就有二十多道工序。她教过的学生数量不少,“但能长期坚持者几乎为零,多数人因过程艰苦半途而废。”当地售卖毛南族服饰的韦明(化名)曾短暂学习三个月后放弃:“本来想自己学习编织花竹帽,比在店里买便宜些能降低成本,没想到比想象中的困难得多。”
谭素娟介绍,目前的花竹帽采用订单式手工生产,月均收入约3000元,年产量约100顶。“纯手工的产量低,学徒想要维持生计,得配合其他工作。”她表示。小号帽售价约260元,中号帽根据纹样的复杂程度,定价在450至550元之间,高昂的手工成本是制约花竹帽销售的主要原因。队员在采访过程中认识到,目前购买群体主要是游客、工艺收藏者和遵循婚嫁传统的本地人。
▲图为团队队员在向谭素娟采访。欧阳逸天 供图
口诀的编制破解无文字传承困境
更令队员们惊叹的是,面对毛南族无文字记录的传承困境,谭素娟自主创编出一套花竹帽编织口诀。口诀分为上顶技法和下顶技法,她向队员逐句解释口诀奥秘与要领。近三年来,她在编制之余开设教学班,这套口诀便是“教材”。“编帽子时反复念口诀,手上就自然生出章法了。”谭素娟笑着说。这套口诀不仅是简化工艺的教学工具,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智慧结晶。
▲图为花竹帽编花公式口诀。黄循志 供图
文创产品在挑战中探索开拓
面对市场压力,谭素娟也在尝试创新。她前往多地进行交流学习,开发了竹编包、灯笼、竹篮及彩色挂件等文创衍生品。其中添加红色吊坠装饰的改良款帽子最受年轻人欢迎,常被用作拍照道具,竹编的包和灯具也十分畅销。然而,创新之路并不平坦,手工制作需要的时间过长,但目前的技术没有办法进行这么精细的编织操作,效率无法提升是一大阻碍。
▲图为编织的创新产品展示墙。欧阳逸天 供图
目前,实践团正在进行实地专项调研,采用“线上+线下”的方法拓展调查范围。实地调研中,选取了聚居区居民、外地游客、文化从业者以及青年学生这四类群体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设计围绕文化认同度、技艺传承现状、传播路径偏好和创新接受度这四大维度展开。同时,问卷设置开放题,广泛征集关于传承毛南族文化的产业建议及创新建议。队员们将用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为毛南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发展参考,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通过深入探访,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的存续并非固守陈规,而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唯有注入创新活水,拓宽年轻力量的参与路径,非遗文化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他们纷纷表示,当代青年应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团队期待着更多青年能关注并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
撰文 | 张倩伦
图片 | 欧阳逸天 黄循志
一审 | 黄丽姚
二审 | 何意冰
三审 | 王丽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倩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