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7月4-18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 周年之际,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机场学院“抗战胜利80 周年”党史学习实践团以“1+4+N”模式(1 个东北主 会场、4 个区域分会场、N 个抗战红色实践点),在广袤山河间铺开跨区域红色 实践长卷。青年学子循着英烈战斗足迹追溯民族抗战记忆,用青春行动践行 “碧血照汗青,丹心耀党史”的初心承诺。
▲图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机场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东北主会场:松辽大地间感受滚烫抗联精神
实践团聚焦东北抗联精神源发之地,开启红色寻访之旅,探寻英烈足迹,传承精神火种。
7 月 12 日,实践团首抵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及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成员们向将军铜像敬献花篮、默哀致敬,祭文声中缅怀其功绩。东北抗联纪念馆内,“烽火长卷” 通过 900 余件文物与场景复原,再现抗联 14 年林海雪原苦战、以草根充饥的历程,彰显 “不屈不挠、忠贞报国” 精神。
7 月 13 日,团队北上至哈尔滨尚志市。在尚志烈士陵园,成员们于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前重温誓词,追忆赵尚志 “还我山河” 的壮志;随后赴赵一曼牺牲地,河畔遗迹前,烈士写给儿子宁儿的绝笔信,让学子深切感受 “甘将热血沃中华” 的家国情怀。
▲图为实践团于东北地区(主会场)实践学习
7 月 14 日,吉林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内,82 岁老兵涂绪山以亲历者视角讲述军旅峥嵘。面对 “青年如何接棒” 的提问,他挥笔写下“牢记使命、勿忘国耻”,完成跨越代际的精神交接。
▲图为实践团于吉林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开展老兵专访
7 月 15 日至 18 日,实践团接续探访多处遗迹: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揭露日军掠夺罪行;吉林省博物馆中,杨靖宇的补丁棉袍、赵尚志的望远镜见证赤诚;南大营旧址、劳工纪念馆、丰满大坝及 731 部队遗址,分别诉说抵抗决心、劳工苦难与反人类暴行。成员们在此重温 “还我河山” 誓言,让不屈精神烙印青春。
▲图为实践团于东北地区接续探访烽烟遗痕
四地分会场:山河脉络间勾勒红色精神图谱
7月4日至7月18日,四地分会场同步开展实践活动,足迹遍布华东(临沂、上海)、华中(韶山、长沙、洛阳)、华北(北京、保定、大同)、西南(昆明、曲靖、成都)等地。
在西南分会场实践中,队员们在红色场馆的探访里,被建川博物馆中川军 “死字旗” 深深触动 —— 旗上 “尽忠民族” 的字迹与滕县保卫战的历史遗存相呼应,诉说着川军 “失地不复,誓不回川” 的悲壮;而曲靖三元宫油灯旁,抗日联防队用土制地雷御敌的故事,也生动展现了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让队员们对那段历史与精神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走进华东分会场,队员们踏访山东与上海的红色地标,重温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群雕再现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的沂蒙精神,11 万余名英烈名字印证军民鱼水情;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的铁轨展墙,串联起鲁南健儿敌后游击的英勇历程。上海四行仓库弹痕墙前,“八百壮士” 以 420 人坚守四昼夜,陈树生捆弹殉国的壮举,彰显 “孤军不孤” 的民族气节,向世界昭示中国抗战的坚定决心,让队员们深切感悟到军民同心、奋勇抗争的精神力量。
华北分会场的冉庄地道战遗址,灶台、料槽下的地道口藏着冀中百姓“地下迷宫”歼敌2100余人的智慧;卢沟桥的弹痕石狮与宛平城的炮孔,是“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的历史见证,纪念馆内“全民族抗战”的呐喊振聋发聩。平型关的乔沟峡谷,八路军伏击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共协同作战的胜利成果,印证“团结御侮”的深刻真理。
华中分会场的河南庙护村史馆里,铁皮马灯、补丁棉衣、红缨枪等实物串联起村民藏粮、传递情报的平凡壮举;村后“藏粮洞”与槐树沟的弹痕,诉说着“夜宿麦田”的军民互信故事,生动印证“人民是抗战根基”的深刻真理。
▲图为四地分会场共同联动青春接力:让烽火精神照亮复兴之路
从东北抗联的篝火到西南川滇的烽火,从华东沂蒙的红嫂到华北地道的军民,80年前的抗战史诗,是无数平凡英雄用血肉之躯铸就的民族脊梁。实践团的足迹跨越万水千山,带回的不仅是历史碎片,更是“不屈不挠、团结御侮、舍家为国”的复兴火种。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永恒的使命。”实践团成员表示,杨靖宇“断粮死战”的铁骨、赵尚志“还我山河”的呐喊、赵一曼“视死如归”的气节,以及涂绪山老军人“牢记使命、勿忘国耻”的嘱托,将成为青春奋斗的精神坐标。新时代当以抗联精神为笔,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用实干之力守护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尊严,让碧血丹心的光芒永远照亮前行之路。
撰文 | 周张佳语
图片 | 机场学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张佳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