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灵犀战队”赴朗蔚光学实践调研:探索AI赋能光学精密制造之路
8月8日上午,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灵犀战队”社会实践团走进四川朗蔚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围绕“人工智能+科技赋能”专项计划,结合大创项目《AI驱动的空间微操作二指机器人》,开展“技术调研与成果转化”主题走访,旨在结合光学制造场景的实际需求,探寻AI技术在精密装配环节的应用可能。
▲图为朗蔚仪器有限公司外
作为国内领先的光学检测仪器制造商,四川朗蔚光学深耕精密设备研发与生产多年,其自主研发的高低温折射率测量仪、光学传递函数测量仪(MTF)等核心产品,技术指标跻身国际前列,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在全球光学仪器领域举足轻重。目前,企业正斥资1.2亿元在成都打造集研发与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聚力核心技术自主化与产业升级——这一“以技术突破驱动发展”的方向,与“灵犀战队”深耕的“AI+精密制造”课题不谋而合。
▲图为低温线膨胀测试仪 ▲图为热像仪综合性能测试系统 ▲图为设备操作屏
朗蔚光学项目经理张鸿立热情接待了实践团,他表示:“高校的创新视角总能带来新启发,期待听听同学们对AI赋能光学制造的思考。”实践团负责人也坦诚说明来意:“我们带着大创项目中的技术疑问而来,盼能学习企业生产经验,摸清真实制造需求。”
▲图为企业工程师对团队进行接待
▲图为企业工程师对团队进行仪器的讲解
调研中,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引导下,实践团实地探访了光学仪器研发车间与精密装配生产线,透过工人借助专业终端设备完成微米级对位操作的画面,细致了解高精度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场景,尤其关注光学精密装配环节的人工操作痛点(如微米级对位的效率与稳定性问题)、现有精度控制方法及自动化升级的现实需求。结合大创项目研究方向,团队向技术人员抛出核心疑问:人工装配最耗时的环节是什么?机器替代的核心顾虑是精度还是成本?光学镜片对夹持力度有何特殊要求?
▲图为观摩仪器调试的过程
张鸿立逐一回应:“微米级对位最耗时,一片镜片平均需反复调整3-5次;机器替代的核心顾虑是力度控制——这些玻璃元件单价动辄上万元,夹持力必须控制在0.1N以内,且需随镜片厚度灵活调整。”随后,他带领团队演示了电脑终端与专用光学检测设备协同控制装配的全过程:屏幕上跳动的微米级误差数据实时反馈,调节旋钮每转动0.1度便触发系统自动校准——这些细节让实践团真切感受到现代化光学制造的智能精度。
▲图为企业工程师对仪器进行讲解
此次走访让团队系统掌握了光学精密制造的工艺标准与产业需求:一方面,记录下装配环节的±2μm对位要求、光学玻璃柔性夹持限制等精度参数与材料特性,获取了宝贵的一手数据;另一方面,张鸿立对调研给予肯定:“同学们的问题切中要害,帮我们更清晰梳理了自动化升级的具体需求。高校关注的AI技术,正是行业未来的方向。”双方约定,后续将通过线上沟通,为团队提供更多生产场景数据,助力项目研究完善。
▲图为企业工程师对仪器进行讲解
实践团负责人坦言:“从前在实验室里,算法精度小数点后第三位是我们的执念;如今才明白,企业的生产线更在意‘一分精度一分成本’的平衡,以及连续12小时作业的稳定性——这些产业视角,正是我们研究最缺的‘接地气’的维度。”其中一位团队成员亦感慨:“第一次在现场目睹光学检测设备与电脑系统的无缝协作,比课本上任何案例都鲜活,也让我们对‘精密制造’有了更富时代感的认知。”
▲图为企业工程师对仪器进行讲解
未来,“灵犀战队”将吸纳此次调研成果,完善项目的现实应用考量,推动机器人技术与光学制造场景的深度融合,为高端光学测试仪器的国产化、智能化升级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辅助公司搬运仪器
▲图为团队成员与工程师合影
供稿:肖科薪
摄影:肖科薪 肖森涛 刘志远 张祥
实践团成员: 肖科薪 肖森涛 刘志远 张祥 陈婷瑶 李建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志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