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星光引航实践队:红韵润鹅城,点亮孩子七彩假期

发布时间:2025-08-12 02: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欣园 尹可 刘海誉   阅读 9.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触动与生长。我们带来了红色故事中充满着闪耀光辉的英雄人物,以及科学实验中奇妙变幻的世界,同时也在你们的童心中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是点燃,是守护,是心与心的真诚对话。”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星光引航”实践队队员施瀚楠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结营仪式时说。

七月中旬,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星光引航”实践队在团区委、惠环街道团工委的指导下,依托区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斜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为期10天的“七彩假期”志愿服务。

精准把脉定良方 倾听需求解民忧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星光引航”实践队以“靶向服务”为出发点,首站来到仲恺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与斜下社区展开调研,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收集到500余位产业工人家长与孩子的诉求。

“假期我们白天工作忙,晚上加班回来孩子已经睡了,没时间陪伴孩子,希望能让他在这里有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也能学到点知识。”小卢妈妈说。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星光引航”实践队队员基于调研,以“需求为锚、精神为魂、专业为翼”为实践理念,打造了“探索亲子陪伴新路径、传承发扬红色基因、展示‘化学魔法秀’”的暑期夏令营方案,为产业工人家庭子女打造多彩假期。而后在与惠环街道团工委的座谈会上,副书记杨菁对实践队的方案表示认可。

红韵润心薪火传 童声青春共启苗

为在孩子心中点燃一颗红色的火苗,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星光引航”实践队打造了3天11节融合红色知识、心理疏导的课程,让红色基因在课堂互动中自然生长,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队队员讲解上甘岭战役。 沈俊廷 供图

红色启蒙课上,10岁的小方望着老兵黄宇胸前的勋章问:“爷爷扛枪时会怕吗?”“怕,但想到身后的家人和家乡,就有了劲。”老兵黄宇朴实的回答让“舍己护家”的精神有了具象模样,在10岁小方的心中刻下了“舍小我护大家”的优秀模版。

在捏制“红船”模型时,通过实践队队员周慧芝的讲解,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在孩子们指尖的黏土里变得可触可感。在《如愿》唱歌教学时,志愿军照片让“守护”有了对照——战士护家国、父母护小家,“奉献担当”成了孩子能理解的爱的共通语言。在实践队队员宋欣园的带唱下,孩子们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教室中。

红色教育亦是双向成长:从社区党员教师邓老师结对帮扶小惠一家的故事里,实践队队员王畅感悟道:“党性修养从不在遥远的宣讲里,而在日常每一次‘伸手帮忙’的担当里。”

化学添趣引好奇 专业融践科学梦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星光引航”实践队充分发挥化工学科优势设计科学课程,让化学原理藏进趣味互动里,带到孩子们的课桌上,让知识“活”起来,让课堂“化”起来。

“化学魔法秀”上,实践队队员刘海誉将化学实验安全规范和科学原理融入实验。他讲到:“把书上的原理生动形象地讲给小朋友们的时候,完成了一次知识的传递,这种感觉很奇妙。”当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泡沫涌出时,队员们看着孩子们睁大眼睛认真观察,发出“哇”的惊叹声,心中也升腾起巨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随后,队员在讲解酸碱反应原理时,将实验和生活场景绑定,“乙酸加碳酸氢钠生成二氧化碳,醋和小苏打可以用来清洁除污”,安全知识和科学兴趣像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化学世界”的大门。“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化学的种子,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也是荣幸的,”实践队队员郭杨说道。

图为实践队队员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沈俊廷 供图

走访阔界启视野 产业实景悟担当

循着总书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的指引,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星光引航”实践队队员走进仲恺高新区德赛西威、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在德赛西威,实践队队员们沉浸式体验辅助驾驶技术:车辆精准避障、智能导航实时更新;展厅里,从核心零部件到完整系统方案,让“科技创新”从抽象名词变成可触摸的“产业脉搏”。站在企业的大门,实践队队员尹可笑着说:“看到书本概念变为实物,感觉科技创新不再是口号,更坚定了我要深耕专业,以科研报国的梦想。”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亿纬锂能。 沈俊廷 供图

青春实践共成长 初心答卷映担当

十天的社会实践中,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星光引航”实践队在区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的课堂播撒知识,在斜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教室点亮童真,在企业参观学习、拓展视野——以热忱驱动每一份行动,用脚步串联起知识传递、童心守护与视野拓展的轨迹。从调研找准亲子陪伴“痛点”,到用课程让红色教育与科学启蒙自然浸润,再到走访中明晰成长方向,实践队始终以“双向赋能”为目标:既给孩子带去陪伴与启迪,也在服务中深化对社会的认知。

这份“予人成长,亦获成长”的答卷,正是广工学子以青春之力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青春的价值,本就藏在这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实践里。

图为实践队队员、指导老师与斜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沈俊廷 供图

(通讯员 宋欣园 尹可 刘海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海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