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实践 | 重医儿科学子以专业与温情守护长江首城儿童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12 01: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琳   阅读 5.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盛夏,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建设的第二个五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的第一年,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小山竹”社会实践团队以竹为舟,载医者赤忱溯游而上。七日行迹,跨越188.6公里,12名医学生躬身实践,,奔赴长江首城、三江汇流的美丽宜宾,以“渝宜护晨晖,共生扎江峡”为旨,在儿童福利院、社区、医院间架起医学人文之桥。

探访竹乡:体悟红色根脉与非遗匠心的青春共振

7月14日,“小山竹”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李庄古镇及宜宾竹文化博物馆。

清晨江风吹拂,在何东伟老师和刘巍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走进李庄古镇,走进85年前的故事:漫漫烽火西迁路,文物与学者共赴李庄,林徽因病榻绘山河,同济学子灯下救苍生。一幕又一幕的画面映入眼中,伟大的西迁精神从此有了具象的画面。在文物南迁的历史展览前,何老师对队员们说到:“即使当时环境再艰苦,但先辈们依然坚持运送这些文物,他们的坚韧与情怀令每一个中国人动容。”

(图为团队成员在李庄古镇参观)

迈入宜宾市竹文化博物馆,在竹工艺品的环绕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柔可绕指、韧能承千斤的竹丝就像誓言中的医者心,需要代代守护、生生不息。晚间复盘之时,队长杨琳在工作日志中写道:“今日探访了李庄古镇和竹文化博物馆。在那些岁月记忆中,同济西迁的坚韧和文物南迁的执着让大家体悟到了先辈们的伟大抗逆精神;精湛的竹编技艺让每一个人为之惊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在之中遍遍回响。小山竹的抗逆之旅也会一直在路上。”

情暖童心:构筑知识堡垒与心灵港湾的成长沃土

7月15日至7月17日,“小山竹”社会实践团队与宜宾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见面了。

团队成员以自我介绍与破冰游戏与孩子们迅速建立联系,并利用书信进行交流。活动期间,团队组织多场科普宣讲,以传染病为主题的科普宣讲强化孩子们卫生意识的同时感受身体的抗逆机制;在性教育主题的科普宣讲中,团队成员引导孩子们接受成长中身体变化,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抗逆力宣讲中,通过“共搭江桥”等团队协作活动,讲解情绪管理技巧与应对挫折的方法。宣讲后完成抗逆力量化表填写,完成了测量表纵向对比的闭环。活动在感悟分享和礼物交换中走向尾声,寄托了团队成员对孩子们的祝福;“愿每一颗独特的‘小种子’都能在社会的关爱下,以坚韧破土,向阳生长,绽放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团队以“专业赋能+心理陪伴”的双轨模式,系统开展了儿童抗逆力培养计划。通过设计的“破冰-赋能-巩固”三阶段干预,见证孩子们成长。“看见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一字一句认真看着我们写给他们的回信时真的很感动。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了解这样一个群体,前一天晚上团队小伙伴们都安安静静地读着手中的文字,想了很久才下笔,都希望能够给到他们最好的回复。虽然我们彼此陪伴只有短短三天,与其说我们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更像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很多,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成为一名儿科医生的使命。”队员胡旖丽在福利院之行结束后表示。

(图为团队成员与福利院孩子们互动)

与此同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宜宾医院组织专业医疗团队也与“小山竹”社会实践团队一同走进宜宾市儿童福利院,开展"健康护航"专项义诊活动。由内科、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为福利院儿童提供了全方位健康服务,并为福利院工作人员提供日常健康照护建议。“我们特别关注福利院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希望通过专业医疗服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义诊团队负责人杨厚君老师表示。

深入社区:为“一老一小”筑牢关爱屏障

7月18日到7月19日,“小山竹”社会实践团队走入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龙源社区。

“小山竹”社会实践团队在宜宾市叙州区龙源社区暑托班开启“抗逆力之旅”。团队围绕抗逆力主题,组织30余名孩子参与了知识宣讲、团队搭桥游戏及种子种植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欢喜地展示了亲手制作的模型,积极参与互动环节,与团队成员相处融洽。结束之时,社区小朋友走到队员们身边悄悄问到:“我们明天还能见面吗?”

除此之外,团队在龙源社区劳动者休息驿站开辟健康服务“主战场”。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宜宾医院麻醉科江锐老师指导下,健康义诊、按摩体验、健身操教学及常见老年病科普宣讲有序铺开,为社区居民健康筑起坚实防线。同时团队设置陪护小组,为孩子提供课业辅导与陪伴照看,使家长们其全身心投入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为社区居民们做义诊项目)

走进医院:架起专业与民生的沟通桥梁

7月20日,实践阵地转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宜宾医院。团队成员在麻醉科蔡正蓉老师的带领下,在医院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医院设施布局,发展历程与发展目标等。同时团队还对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老师们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访谈中,团队成员了解了作为儿科医护人员的实践经验,看到了作为医护人员的医者担当。

七天的暑期“三下乡”之行转瞬即逝,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小山竹”团队深入文化基地、福利院、社区和医院,践行着“渝宜护晨晖,共生扎江峡”的誓言。即使活动结束,但故事的续章仍被书写着,他们细致分析抗逆问卷、完成抗逆调研报告、编辑健康反馈短信,用行动连接心灵。行程虽结束,影响在延续:社区的感谢信和居民的“谢谢关心”则是对团队最好的回馈。

“小山竹”之名,寓意似山静默永恒的坚实守护,以竹生生不息的扎根生长,系山竹紧密连接的团结一心。这个夏天,医学生们用仁心仁术守护儿童健康,未来将继续带着这份热忱,让“小山竹”精神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绵延生长。


如:(通讯员:杨琳 洪瑛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