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绘隆德 山海筑新梦 ——厦大“筑梦隆德 兴牧启航”博士团书写闽宁协作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1 23: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榕杰 蔡仕焓 仵丹丹 魏欣静 游惠婷 张恩齐 林朋韬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推动闽宁协作提质升级,7月31日至8月7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筑梦隆德 兴牧启航”博士生服务团再赴宁夏,在银川、固原两地以科技助农、教育扶智、红色研学“三维联动”,为东西部协作注入高校青春动能。

 

校际携手:共探科技协作新路径

博士团首站走进宁夏大学,与化学化工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师生围绕“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技术转化”开展专题对接,以“产学研对话+实地验证”双轨模式破题东西部科技协同。

座谈会上,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彭娟教授详解学院“立足西部、服务地方”办学定位,重点介绍了该校唯一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区域发展、人才培育中的实践成效;动物科技学院动医系系主任龚振兴研究员则结合宁夏肉牛养殖产业现状,为博士团调研提出针对性建议。博士团成员同步分享乡村振兴实践方案、调研规划及问卷设计,双方就技术转化路径、调研方法深入研讨,宁夏大学师生的技术参考为协作添了“关键一臂”。


随后,在彭娟教授带领下,博士团实地研学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次交流既拓展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路,也给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成果转化加入‘宁大智慧’。”博士团成员谢榕杰坦言。

 

菌剂赋能:让科技扎根隆德产业土

在厦大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发酵专家卢英华教授带领下,博士团深入隆德产业一线,推动实验室技术“走出去”,为肉牛产业装上“科技引擎”。

团队先对卢英华团队扎根隆德七年研发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开展回访——这项实现“防霉抑菌、营养增效、肠道保护”三重突破的成果,已成为养殖户“好帮手”:阻断青贮饲料霉变、提升饲草蛋白转化率、降低肉牛消化道疾病发生率,不少养殖户主动上门求菌剂。杨河乡养殖户马小强感慨:“没想到这菌剂帮了咱这么大忙,你们不光带来好法子,更是真心帮咱致富!”

针对隆德产业痛点,博士团还解锁“循环经济新解”:当地菌菇种植后废弃的菌棒,经微生物菌剂处理后毒素近乎清零,500吨菌棒发酵后变肉牛饲料,形成“菌棒-饲料-粪肥-还田”绿色闭环,降本又增效;面对黄芪秸秆利用难题,团队计划用生物菌剂发酵技术提升其饲料价值,为废物资源化拓新道。


“要让政企学研协同,让更多科技成果扎根黄土地。”博士团成员马思迪说,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科技助农,以硬实力擦亮闽宁协作招牌,推隆德肉牛产业再上台阶。

智志双育:科普课堂播撒希望种子

响应“大科普发展格局”号召,博士团走进沙塘镇小学开“筑梦课堂”,以“科普探究+文化浸润”双轨课程,为西部孩子拓视野、启心智。

专业知识被拆成趣味实验:紫甘蓝溶液遇酸碱的“色彩魔术”、二氧化碳灭火演示、“蓝海沉浮”密度实验等,用生活场景讲透抽象原理;成员沙琛月用“提问-观察-解答”互动教学,引学生自己寻找找科学奥秘。


不止科普——博士团成员曹晴的校史院情课里,“嘉庚精神”点燃求知火;成员沈芳影的礼仪课上,孩子学会大方站舞台、从容展风采;成员陈乐颜带练的八段锦,让孩子们在舒展中品传统文化韵味。课堂上,举得高高的小手、此起彼伏的提问,藏着对知识的渴盼;“小老师们”的耐心解答,已在孩子心里埋下科学向往的种子。

 

红色铸魂:重走长征路悟初心使命

实践中,博士团顶风冒雨踏上六盘山红军长征路。能见度不足百米的“红军小道”上,泥泞山路里,队员们逐一看过“血战湘江”“懋功会师”等历史场景浮雕,蔡仕焓老师现场讲史,80余年前的烽火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登顶后,博士团党员列队重温入党誓言,铿锵声随山风回荡。“走这一路才懂长征多苦,这精神得接过来。”成员刘欣洋站在“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纪念碑前,语气坚定。

从校际协同破题科技转化,到菌剂赋能激活产业动能,从科普课堂播撒成长希望,到红色研学筑牢初心——这场实践,是高校学子服务基层的生动注脚,更是校地、校际协作的鲜活样本。未来,博士团将继续以科技为笔,在黄土地上续写乡村振兴答卷,让闽宁协作的青春力量,愈发滚烫。

文|谢榕杰 蔡仕焓

  图|仵丹丹 魏欣静 游惠婷 张恩齐 林朋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游惠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