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红土地实践筑梦新征程——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数字财贸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9 21: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婧 杨丽华 余晗恩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赣鄱大地的夏日骄阳下,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数字财贸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组成,赣鄱红韵薪火团踏上了为期7日的“三下乡”征程。从红色场馆的历史回响到生态湿地的绿意盎然,从社区广场的烟火气到乡村田间的泥土香,学子们以脚步丈量大地,用青春对话时代,在多元实践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红色铸魂:在历史现场激活精神密码

长冈纪念馆内,“毛泽东与群众座谈”的雕塑前,阳光透过窗棂在泛黄的《长冈乡调查》手稿复印件上投下光斑。“每村一个农事试验场”和“群众大会每十天开一次”的细致记录,让学子们惊叹于革命先辈“脚踩泥土、心怀群众”的调研智慧。在“乡苏办公场景”复原区,老式算盘与煤油灯盏勾勒出当年干部的工作图景,志愿者们将“求真务实”的精神悄然镌刻心间。

潋江书院的青石板路上,宋代遗存与革命记忆交相辉映。“真理源”匾额下,斑驳墙壁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虽字迹模糊,却比教科书文字更具冲击力。藏书楼里,清代《兴国县志》记载的“六月六晒红节”民俗,让志愿者们明白如今篆新市场的玫瑰糖原是百年文化的延续。1980年老红军口述史中“一户有难全村帮”的互助传统,更让人读懂红色精神如何在此扎根生长。

将军园的庄严肃穆中,团队成员在军衣、枪支等展品前驻足。“每一件文物都是会说话的历史”,队员们用镜头捕捉将军雕像的坚毅与草木的生机,将素材剪辑成宣传视频。当客家山歌旋律融入红色故事短视频,当“薪火娃”卡通吉祥物从设计稿变成文化衫图案,红色基因正以青春语态焕发新生。而“薪火娃”IP形象的诞生藏着无数调研夜晚的心血:红军帽檐绣着潋江波浪,胸前五角星里嵌着防溺水标语,还融入了卖凉粉奶奶建议的糖罐缠枝纹,使其更具地方特色。

二、实践扎根: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

(一)推普筑桥与教育润心

在长冈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声母韵母寻宝游戏”让孩子们追着拼音卡片跑,绕口令比赛中,带着乡音的“四是四,十是十”惹得满堂笑。团队设计的“方言转普通话”情景剧场里,孩子们扮演商贩与游客,在对话中发现标准普通话能让山里的笋干走得更远。那些贴在村口公告栏的推普海报,让“讲好普通话,做文明人”的理念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走进舞蹈机构,《红色娘子军》的旋律里,小姑娘们踮着脚尖模仿“向前进”的动作,额间的红星贴纸随舞步闪烁。公益舞蹈课上,当志愿者讲述吴琼花的故事时,孩子们攥紧的小拳头里萌发着勇气的种子。集市的“石膏娃娃涂鸦角”藏着治愈的魔法,73%的参与者在涂鸦时吐露心声,就像那位用深蓝色涂满娃娃的打工青年说的:“颜料把压力画出来,心里就亮堂了。”此外,长冈乡小学将推普融入当地红色文化,进行暑期防溺水安全宣讲,给孩子套上“安全盔甲”。

(二)田间地头与社区互动

陈塘村的田间地头,学子们化身农作能手。除草小组手持锄头弯腰清理杂草,施肥小组按照农户指导均匀播撒养分,采摘小组穿梭在菜地收获硕果。“原来每颗蔬菜的成长都藏着这么多学问”,汗水湿透衣衫的队员们,在老农传授的田间管理技巧中,读懂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内涵。帮曾奶奶浇玉米地时,白球鞋沾满的泥点成了最珍贵的“劳动勋章”。

社区广场的夜晚,成了检验学习成效的生动课堂。志愿者们蹲在路灯下记录居民需求:张阿姨盼着暑期托管班,刘叔想要方言版防溺水宣传,卖凉粉的老奶奶给文创设计带来灵感。当《少年》的旋律响起,他们拉起居民共舞,用互动游戏教孩子们认识“毛泽东爷爷”,防溺水知识被编成押韵口诀,让安全意识伴着笑声深入人心。

三、生态与法治:守护绿色与正义

潋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晨光中,身着红色志愿马甲的队员们忙碌着,进行捡拾垃圾、加固松动的步道木板、粉刷模糊的警示牌等河小青生态保护志愿活动。队员说道:”这些小事,关系着游客的安全,更关系着自然的尊严。”夕阳下,修复后的步道与清澈水面相映成趣。山林巡护时布设的监测设备,记录着野生动物踪迹,也见证着村民送来凉茶时的淳朴情谊。清理垃圾时发现被丢弃的渔网里缠着小乌龟,这让防溺水课堂上总调皮的男孩突然举手:“我知道!救落水的人要像捞小乌龟一样,用杆子不用手!“

法治精神的种子,在创新宣讲中悄然扎根。水岸人家小区里,队员们用“拉家常”方式讲解民法典知识,针对老人重点普及养老诈骗防范,面对商户详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条款。兴国县执法普法主题公园内,大家沿着“法治步道”研学,在模拟执法体验区感受法律温度,再用“大灰狼抢东西违法吗”等童趣提问,让长冈小学的孩子们读懂法律边界。

四、振兴赋能:让红色基因遇见创新活力

长冈乡调查纪念馆的煤油灯还亮着旧时的光,志愿者们围在《长冈乡调查》手稿前,发现80多年前的“群众大会记录”,竟与如今村委会的民情台账同样细致。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化作社区广场上的动画短片——当《长冈乡调查》里的“分田数据”遇上村民手机里的“电商订单”,老人笑着说:“这就是新的‘实事求是’嘛!”

兴国革命纪念馆的展柜里,泛黄的“模范兴国”奖状旁,新添了“新时代模范故事”——有返乡青年用直播卖脐橙的,有村医背着药箱走山路的。老党员摸着这些故事说:“当年的‘模范’是打仗,现在的‘模范’是致富,道理一样:为老百姓做事。”

就业之家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表嫂就业之家”的小姐姐教得耐心:“点这个按钮就能看岗位,就像在菜市场挑菜一样简单。”人社窗口的放大镜、邮政站的助农箱、政务大厅的“方言翻译岗”,这些细节里藏着民生温度——就像那位领到养老金的爷爷说的:“政策好不好,看办事时笑不笑。”

菜园里的小康最动人:帮老乡摘辣椒的志愿者发现,菜畦边的路是硬化的,货车能直接开到田埂,正如老乡所说:“以前路不好,好菜也烂在地里;现在路通了,幸福都能运进来。”

五、实践成果与意义

此次实践,团队记录革命故事15则、整理调研方法8种,制作的红色文化短视频、文创插画、环保玩偶等传播作品通过20多个渠道精准投放。从红色场馆的初心感悟到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从法治宣传的润物无声到生态保护的久久为功,这支青年团队用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书本里的真理转化为脚下的路,将纪念馆里的精神融入日常的事。当“实事求是”化作精准调研的细致,“为人民服务”变成社区广场的欢笑,“绿水青山”成为掌心捡拾的垃圾,青春便与时代同频,初心自会在实践中闪光。而乡村振兴也不是抽象的蓝图,而是让每个孩子敢追梦、每位老人有笑容、每片土地结硕果的具体行动,青春的力量正让这些美好从“愿景”变成“实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