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至8月3日,一场追寻信仰的红色征程在全国八处革命圣地展开。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实验柜,将“反人类暴行”化作刺骨警示;辽沈战役纪念馆内,183万民工姓名凝成星河,诉说民心伟力;古田会议旧址油灯跃动,照亮思想建党光芒……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15名师生组成“溯红色抗战路,铸复兴先锋魂”实践团,分散深入家乡及邻近地标,先后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哈尔滨731部队遗址、平津战役纪念馆、济宁革命烈士纪念馆、涉县129师旧址、古田会议纪念馆、邓子恢故居和陈明故居,在历史中丈量山河,以专业熔铸担当,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传承。
凝望·血色见证:永不磨灭的警示
怀揣敬畏之心,实践团小分队直面历史的沉重。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内,锈蚀的器械与“马路大”受害者名册墙,以铁证控诉反人类罪行。白菊献于时间轴前,哀思与和平信念无声传递。山东济宁革命军事馆,当队员袁慧娜立于展馆前,凝望泛黄的电报纸与斑驳的军用水壶,她慨然道:"百姓肩扛的,是民族不屈的脊梁!"——这声喟叹道出当代青年的集体觉醒:血色记忆在此化作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警示后人永志"民心江山"的永恒真谛。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成员口述笔录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济宁革命军事馆学生工人革命运动油画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济宁革命军事馆前合影
追寻·精神灯塔:穿越时空的光芒
从战火硝烟到思想高地,实践队员们追寻指引前行的信仰坐标。福建古田会议旧址,玻璃罩内豆大火苗跃动,映照九十年余前决议的真理光辉,启迪青年领悟思想建党的磅礴力量。龙岩邓子恢故居,红色小课堂里陈列的史料化作生动教材,讲述抗日时期先辈们破封锁、稳后方,诠释抗战智慧。陈明故居,泛黄的《抗战文艺》创刊号如文化旗帜,铭刻“以笔墨为枪”的宣言,激荡学子以专业报效家国的豪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参观古田会议旧址油灯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陈明故居《抗战文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古田会议旧址前合影留念
叩问·民心江山:历史的深刻启示
历史的回响,激荡着青春的思考。辽沈战役纪念馆,183万支前民工姓名汇成浩瀚星河,无声诠释“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平津战役纪念馆,开启新时代的北平城门钥匙虽轻若鸿毛,却重逾千钧,实践队员们深切感悟:“民心,是永远的江山!”河北涉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邓小平手植丁香树新叶婆娑,似在回应青年对历史与未来的叩问。八地感悟于云端汇聚,民心伟力的真谛成为最坚定的共识。
图为实践队员在平津战役纪念馆讲解中原突围战役
图为实践队员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内人民支前厅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
共鸣·专业凝思:空间里的历史传承
作为建筑与艺术学院学子,成员们以独特视角审视承载记忆的空间。每一处纪念馆、旧址,其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展陈设计的匠心独运、历史氛围的精准营造,都成为解读历史的立体文本。他们驻足测绘尺度,提笔勾勒细节,凝神解析空间叙事——在砖石木构间思考:如何以专业技艺守护这些“凝固的史诗”?如何让历史回响穿透时空,在当代建筑与艺术表达中焕发新生?这是烽火岁月与复兴征程在专业维度的深刻联结,关乎记忆的守护与未来的塑造。
二十昼夜,八处红标。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学子踏访抗战圣地:于731遗址铸历史警钟,在129师部悟奋斗脊梁;济宁门板见民心伟力,古田星火汲信仰之光。以建筑之眼解读苦难辉煌,以艺术之心铭刻民族记忆。值胜利八十载,立誓“铸复兴先锋魂”——以专业守护薪火,用匠心照亮征程,在新时代蓝图镌刻报国印记!(通讯员 孙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