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为深植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红韵咏歌”实践队15名师生依托本地深厚的红岩文化资源,开展了以“唱响抗战胜利赞歌 红韵情暖居民社区”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实践队将专业艺术实践与红色教育、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在江姐故里与社区街巷间奏响新时代青春强音。
寻根江姐故里,红岩薪火永续。“红韵咏歌”实践队首站来到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在庄严肃穆的展馆内,队员李潼通过故事讲述的形式,结合展馆内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斑驳遗物、一段段真实影像,还原了江竹筠烈士“丹心一片向阳开”的英勇事迹,也系统阐释了红岩精神“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深刻核心内涵。
离开教育基地时,钢琴专业孙艺函同学在留言簿上写下:“指尖琴弦当如革命者心弦,永远为信仰而震颤。”这不仅是个人感悟,更是全体队员对革命先烈许下的承诺。在江姐雕像前,全体队员紧握右拳,重温入团誓词,誓言将红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艺术之光闪耀信仰的力量。
社区红韵课堂,多元传承创新。第二站“红韵咏歌”实践队成员来到坭塘湾社区活动中心开展红歌联唱,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课堂,以艺术实践赋能红色文化传承。在坭塘湾党群服务中心搭建的坭塘湾书苑内,孙艺函同学以“沂蒙红嫂”故事为切入点,诠释“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沂蒙精神;随后,范译丹同学领唱经典红歌《打靶归来》,铿锵旋律引发全场共鸣。“日落西山红霞飞……”,台下的银发老人便不约而同拍手打起节拍。一位退伍老爷爷挺直腰板,歌声格外洪亮,他眼中泛起泪光:“这歌我当兵时天天唱的!”随着“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旋律推进,老人们的声音从低吟到放声高歌。最后,实践队还精心准备了纪录片《红岩印记》片段放映,通过珍贵的历史镜头,让社区居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川渝大地革命志士们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展现的铮铮铁骨与无畏牺牲。
创新形式活化资源,红色旋律焕发新声。“红韵咏歌”实践队充分发挥音乐学院的专业优势,在传承红色经典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表达。在坭塘湾书苑,队员们不仅演唱红歌,还收集整理了多位社区老党员、老战士口述的红色记忆片段,计划后续结合这些鲜活素材,创作反映自贡本地红色故事与军民鱼水情的原创歌曲,让红色基因在音乐的载体中得到更生动、更持久的传承。
躬身实践悟初心,青春续写新华章。坭塘湾社区何书记对本次实践活动给予肯定,他说:这些娃娃把江姐的故事和歌声送到家门口,是社区老人最需要的‘精神补给站’!能够看到新一代的年轻人关心老同志、将自贡本地的红岩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我们老一辈的同志十分感动与骄傲。感谢川轻化音乐学院能够以这样特殊的形式温暖社区民心,关怀老同志,这既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情献礼,更是一堂走进街头巷尾的‘红色课堂’。期待‘红韵’之声能够响彻自贡、走出自贡!”队长李诗欣在总结会上分享:“在江姐雕像前宣誓时,‘艺术为人民’的使命感从未如此真切。当《打靶归来》的合唱声在社区响起,我们才真正触摸到红色音乐的根脉。”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红色研学+艺术展演+社区服务”三维模式,使红色精神可听、可感、可传承。队员们以音乐为舟,载渡红色薪火,丰富了社区居民朋友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青春为笔,书写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服务社会”的初心答卷。
供稿: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 王静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