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至7月10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成立的“青澜护绿”环境监测实践小分队2名队员,在江苏省淮安市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沿线开展水质检测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专业监测评估运河水质现状,分析污染成因,为运河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助力当地水环境治理工作。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全长68公里,是苏北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和生态廊道,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沿线300万居民的生产生活。近年来,随着航运业发展和沿岸产业布局调整,该河段面临水体富营养化、船舶污染等环境挑战。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组织师生团队开展此次实践,重点监测水体pH值、溶解氧、氨氮含量等指标。
7月5日清晨,实践小分队抵达淮安后,首先在网上查看运河淮安段的水文特征:“这段河道弯道多、水流缓,夏季易出现藻类繁殖现象,监测时要特别关注不同航段的参数差异。”在信息指导下,队员们制定了覆盖清江浦、淮安区、淮阴区的3个监测点采样计划。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清江浦码头进行水样采集
7月6日上午,实践队在清江浦古运河码头开始首次采样。大一学生金上诚操作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时,额头上渗出细密汗珠。他蹲在岸边小心将采样瓶沉入水面下20厘米处,避免表层漂浮物干扰。“这个监测点靠近货运码头,每天有近百艘货船经过,我们要采集三个不同深度的水样做对比。”金上诚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解释,身旁的队员则同步测量水温、风速等环境参数,避免其它外界因素影响实验结果,保证实验结果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连续三天的监测中,队员们发现不同区域水质呈现明显差异。在靠近工业园区的淮阴区监测点,7月7日测得的溶解氧含量为3mg/L左右,低于清江浦段5mg/L左右的数值。由此实践小分队分析:“这可能与沿岸企业排污处理效率有关,我们需要结合周边污染源分布做进一步分析。”当天下午,队员们沿该区域河岸徒步排查,发现三处雨水排口存在混流现象,并详细记录了位置和排水特征。
图为队员们在临时空地对水样进行溶解氧含量检测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走进运河沿岸社区开展环保宣传。在淮安区河下街道,队员们向居民发放自制的《运河保护手册》,并且对当地居民做了一些简单的问卷调查,以此更容易地了解当地运河周围的水质情况以及居民的生活情况,同时队员们演示如何通过简易方法判断水质状况。“以前不知道洗衣服的水直接倒河里危害这么大。”当地居民看完演示后说,她表示今后会保护运河水质。通过这次的下乡与群众们的深入交流,队员们更清楚哪些地方需要去增进与改善。
图为实践队队员对民众的运河水质环保宣传
此次实践活动共采集水样5份,完成有效检测数据15组,形成了包含污染风险点分析、治理建议的实践报告。此次活动指导队长表示,实践队将持续关注运河水质变化,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跟进监测数据,让专业知识真正服务于地方生态保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涵韵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