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实践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发布时间:2025-08-06 17: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孟祥雪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赓续红色基因,筑牢爱国初心

为了让红色基因在乡土间扎根,让爱国初心在实践中传承,2025年7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红梦引航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爱国精神的传承之志,奔赴北京、邯郸等地,开展了这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通过探寻红色英迹、研读革命事迹,并通过故事分享、影像展播、互动宣讲等方式开展返乡宣传教育,在乡镇社区、大街小巷激荡爱国主义热忱,让红色基因的种子悄然扎根,让爱国初心的光芒照进更多人心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踏寻抗战记忆,汲取奋进力量

团队成员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7月4日,团队成员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庄严肃穆的氛围包裹着每一个角落。在窑洞造型的放映区,抗战时期统一战线的影像缓缓铺展,屏幕上坚毅的面庞、激战场面、奔走呼号的身影,让队员们屏息凝视——那些中华儿女,为民族大义拧成一股绳的画面,让他们真切触摸到全民族共御外敌的决心,也让“团结”二字在心中愈发清晰。

团队成员观看抗战主题影片

随着深入参观,队员们在陈列着历史文物和档案资料的展柜前久久伫立。朱德、彭德怀关于破坏正太路的电报手稿,字迹里藏着战略决策的艰难与智慧,让他们读懂先辈在迷雾中寻找方向的担当;陈旧的军用物品带着岁月的温度,磨亮的步枪、补丁的军装,无声诉说着战士们在绝境中坚守的信念。转过展角,抗日英雄群像雕塑前,队员们驻足凝视。雕塑中战士们挺拔的身姿、赴战的决绝,使成员们不自觉挺直脊背,缓缓抬手致敬,这既是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对那份“舍生取义”精神的回应。

团队成员参观抗战英雄群雕

“一二·九运动”的大型浮雕前,队员们认真聆听着讲解员对这段历史的详细讲解。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通过讲解,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了青年学子在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些热血青年们,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民族的未来,不顾个人安危,走上街头,高呼抗日救亡的口号,用青春和热血奏响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之歌。这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的神圣使命。

团队成员参观“一二·九运动”大型浮雕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瞻仰陵园英迹,厚植家国情怀

7月10日,团队成员抵达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此陵园是为纪念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晋冀鲁豫军区及129师牺牲烈士所建立。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即是高达24米的烈士纪念塔,塔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 无上光荣。字里行间的追思与敬仰,让历史厚重感直抵心底,团队成员们驻足仰望,仿佛能听见跨越时空的回响。

团队成员来到烈士纪念塔下

灰墙拱门前,“左权将军纪念馆”七个大字庄重醒目。步入馆内,一尊铜质雕像巍然矗立——左权将军身着戎装,左手叉腰、右手握拳,目光凝视远方。前言展板详述其生平: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1925年历经长征淬炼、抗日烽火,1942年在太行山反“扫荡”战斗中壮烈殉国。队员们望着雕像与文字,烽火岁月里的征战与坚守在眼前鲜活起来,无声的敬意在心中翻涌。

团队成员参观左权将军纪念馆

近4米高的汉白玉石碑上,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左权将军之墓”苍劲有力,字间藏着深切的缅怀;一旁黑色石碑上,朱德元帅的悼诗震人心魄:“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这首诗仿佛是左权将军一生的真实写照,诗句如烙印般刻在队员们心上,这是将军一生的写照,更是他用生命熔铸的忠诚与担当。那份为家国舍生取义的决绝,让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一股力量,深切体会到今日安宁的分量,更明了青年肩头该扛起的责任。

团队成员参观左权将军之墓


返乡宣红——传递红色火种,点亮乡土情怀

经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实地实践,“红梦引航队”的队员们被历史深处的精神力量深深触动。那些烽火岁月里的坚守、牺牲与赤诚,不该只封存在场馆的展柜中,更应走进寻常巷陌,融入生活。带着这份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决定将实践中收集的史料、拍摄的影像、记录的故事进行整理,回到家乡的社区与乡镇,针对不同群体铺开了细致的宣传。

面对青少年,队员们避开枯燥的说教,转而用充满活力的互动和影像展示方式拉近距离。他们在活动室里摆开红色知识问答牌,设置“英雄事迹猜猜看”的小游戏,孩子们争相举手的模样让现场热闹非凡;播放队员们整理剪辑的抗战影像时,队员们会适时暂停,用提问引导思考。有孩子看到左权将军牺牲时红了眼眶,也有孩子为“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呐喊而握紧拳头。在问答与讨论中,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了能引起共鸣的鲜活记忆,爱国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悄悄扎根。

团队成员组织青少年红色观影

面对乡亲们,队员们则以故事分享和材料展示为主,让红色记忆在家常话里慢慢苏醒。队员们拿起照片,说起在纪念馆里听到的军民互助故事,又讲起左权将军在太行山区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细节。乡亲们听得入神,不时点头呼应。那些带着历史温度的材料和故事,让大家对爱国的理解更具体、更真切。在一言一语的分享和讨论中,史料图片与乡土记忆相互印证,那些曾经模糊的历史片段变得清晰,爱国的情愫也在朴实的交流中愈发浓厚。

团队成员在社区进行宣传

回望这次暑期“三下乡”暑期实践,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红梦引航队”队员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愈发深刻。从在场馆中直面历史遗迹,在战火与牺牲的记忆里体会爱国精神的厚重底色,到走进社区乡镇,用互动与分享让这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队员们发现,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像一颗种子,需要在历史的土壤里扎根,更需要在生活的雨露中发芽。

当青少年在影像与互动中为英雄动容,当乡亲们在故事与回忆里为家国感慨,队员们真切看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在于让历史走出书本,让精神融入日常。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一次次真诚的交流,让“爱国”二字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对先烈的缅怀、对家园的珍视、对责任的担当。作为青年学子,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接受精神的滋养,更要成为传播的桥梁。用年轻人的视角解读历史,用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热忱,才能让爱国的情怀跨越年龄与代际,在乡土间自然生长,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始终成为照亮前行的精神火炬。这份“从感悟到行动”的成长,也让成员们更加坚定:要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绽放出更有意义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祥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