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画卷里,语言是连通外界、激活发展的重要密码。当贵州印江的晨雾漫过武陵山的轮廓,当青海民和的阳光洒满甘沟乡的梯田,绍兴文理学院“山花守望”实践团的两支队伍正跨越千里,奔赴山区留守女童身边。这些父母常年在外的孩子,多因缺乏陪伴而羞涩寡言,甚至在语言表达上藏着难以言说的怯懦。2025年7月,实践团以“言为心声,语护芳华”为主题,在贵州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三完全小学与青海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乡村,为留守女童量身打造系列课程,助力每一朵“山花”都能在阳光下自信绽放。
勇敢表达,让留守女童的声音被听见
古诗文课堂上,诗词成了打开留守女童心扉的钥匙。在贵州,父母在外务工的苗族女孩小花,起初总把脸埋在课本里,小王老师带着孩子们玩“飞花令”时,特意递给她一张写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卡片。当小花第一次用普通话念出诗句,声音虽轻却清晰,眼里闪烁着“原来我也可以”的光芒。
在青海,留守女童小慧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方言对普通话的标注。小盛老师将《卜算子・咏梅》谱成旋律,逐句教她唱“俏也不争春”,当“春”字的声调终于扬起来时,小慧攥紧的拳头慢慢松开——那是她第一次在课堂上主动开口唱歌。
汉字探古今,笔墨间触摸温暖
汉字与语言课上,实践团成员格外留意那些眼神躲闪的留守女童。小许老师讲“家”字的演变时,指着甲骨文里“屋顶下的猪”说:“这个字藏着‘有人等你回家’的意思,就像爸爸妈妈虽然在外,心里也总惦记着你们。”父母三年没回家的土族女孩晓芳,临摹“家”字时,笔尖在纸上停留了很久,最后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小赵老师的绕口令课,专为不爱说话的留守女童设计。“四是四,十是十”的互动中,父母在外地的回族女孩燕燕总说错,小赵老师却笑着鼓掌:“比上次清楚多啦!”渐渐地,燕燕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还会主动纠正同伴的发音。
以艺为媒,让沉默的女孩绽放光彩
音乐课上,小盛老师发现羞于开口的留守女童们更愿意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于是她教的柯尔文手势成了她们的“秘密语言”:“do像握着爸爸妈妈的手,re像收到远方的信”。学《我的纸飞机》时,父母在浙江打工的青海女孩小马,边唱“纸飞机飞呀飞”边把歌词折成纸飞机,眼里的光跟着纸飞机一起起落。
手工课上,实践团成员给每个留守女童准备了“思念信封”。父母在新疆务工的贵州女孩玲玲,用树叶拼贴出火车图案,贴在信封上:“我想让纸火车把我的话带给爸爸妈妈。”当她举着作品用略带方言的普通话介绍时,周围的女孩们都为她鼓掌。
格斗防身,给留守女童最坚实的铠甲
除了敢于表达,实践团还格外关注留守女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贵州和青海的队伍里,我们都招募了退伍女兵作为核心成员,特别开设格斗与军体拳课程。林老师在印江三小的操场上教“搭档格挡”时,总对女孩们说:“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我们更要学会保护自己。”曾经被欺负不敢说的小花,现在能利落地挡开同伴的“攻击”,眼神里多了份笃定。
青海实践团的退役女兵小吴老师则把军体拳化作“闯关挑战”,小盛老师、小赵老师同步开展“少年强则国强”训练。孩子们认真学每招每式,在踢腿呐喊中突破胆怯、锤炼意志,在队列整齐中领会纪律,在接防演练中坚定守护信念。驻村书记肯定到:“这拳术练的是筋骨,磨的是心性”,让女孩们在强身中收获面对困境的底气,挺直腰杆走向成长。
心理与生理课,守护留守女童的小秘密
印江“花语驿站”里,挂满了留守女童的“心事纸条”——“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被男生欺负该怎么办?”实践团成员像姐姐一样坐在她们身边,轻声回应:“这些烦恼都很重要,你愿意说出来,就很勇敢。”
生理课上,小赵老师给每个留守女童发了“成长手册”。父母不在身边的燕燕翻开手册,指着月经初潮的插画小声提问,小赵老师耐心解答后,她红着脸说:“谢谢老师,我以前都不敢问别人。”那一刻,手册成了她们安心的“保护伞”。
课程最后,“防护知识竞赛”让女孩们在抢答中巩固身体、心理、隐私防护知识。实践团以细致关怀驱散迷茫,教会女孩们捍卫边界、接纳自我,守护每一朵“山花”在呵护中平安绽放。
结业舞台,见证留守女童的蜕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支队伍的帮扶活动也接近尾声,在贵州印江三小的汇报演出中,《少年中国说》的铿锵歌声展现着自信自强,苗汉双语《我在贵州等你》传递着淳朴热情,儿童剧《狐假虎威》尽显童真灵动,诗朗诵《那年夏天的风》记录着心灵的成长,台下家长与成员共同见证女孩们从羞涩到从容的转变。
在青海前进村的篝火晚会上,孩子们在《国风少年》中融合传统与活力,军体拳展演透着坚毅,《卜算子・咏梅》的朗诵与演唱饱含深情,每一个节目都是她们突破自我的印记。对孩子们来说,这不仅是一场结业汇演,更是她们自己悄悄改变的起点。
洞悉困境,“山花守望”的调研与续航计划
经过实践团前期走访和后期调研发现,山区留守女童面临着语言表达、成长认知、社交互动等能力低下的多重困境——80%的女孩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在陌生人面前不敢开口,用普通话描述“思念”“孤单”等情绪时常常词不达意,有的甚至急得掉眼泪;超过六成的女孩对青春期生理变化一知半解,因无人倾诉而藏着困惑,土族女孩晓燕的日记本里,用拼音夹杂方言写着“身上流血了,我是不是得绝症了”;父母在外务工的女孩更易陷入沉默,贵州印江的苗族女孩小花总在课间独自坐在角落,说“怕说错话被笑”,手工课上明明拼出了漂亮的图案,却不敢举起来展示。更令人忧心的是,女孩早婚早育的潜在风险,一些初中辍学的女孩被家人劝说“早点嫁人是出路”,15岁的回族女孩秀娟曾小声问实践团成员:“我是不是不用读书了,像表姐一样17岁就生孩子?”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迷茫。
针对这些情况,“山花守望”实践团计划从多方面对症下药:打造“云端语伴”计划,组织高校女生与留守女童结对;编写《山花成长手册》,分“语言表达”“生理知识”“情绪管理”三部分,用漫画和方言注释解读成长困惑;同时联合当地学校、村委会建立“女童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她们的心理变化,每年开展“自信表达”夏令营,邀请返乡大学生分享成长故事,让留守女童看见“勇敢表达,走向远方”的可能。
这场跨越千里的守护行动,是高校青年与山区留守女童的 “双向奔赴”,它为山区的女孩们送去了贴心的关怀与温暖的陪伴,更鼓舞了山区女孩们在“语护芳华”的课堂上绽放着独特的光彩。我们相信,当这些山里姑娘能在爱的呵护下自信成长时,她们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力量。我们将继续以关爱为纽带,守望乡村女童的成长春天——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逸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