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陈晓琪 肖湘凌 罗庆锐 冼少彬) 为深入落实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挖掘梅州大埔红色文化资源,近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绘美客韵”和“助梦e夏”两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广东省首个中央苏区县——梅州市大埔县,跟随革命先烈后代刘华先的步伐,深入具有“中央红色交通线‘秘密仓库中站’”之称的棣萼楼,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群众坚如磐石的信仰力量,以行动赓续红色血脉。
▲图为绘美客韵突击队在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棣萼楼聆听刘华先老师的讲解。 许欣彤供图
暗线藏星火,赤诚铸忠魂
1930年,为突破敌人封锁、连通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中共中央交通局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开辟了南方交通线。面对家国大义,刘龙发、孙世阶、刘其春等当地先进青年倾尽家财,将棣萼楼打造成地下交通线上至关重要的“避风港”与物资转运站。这座坚固的土楼,凭借其壁垒与群众的无畏担当,曾秘密护送了周恩来、邓颖超、陈云、刘少奇等大批重要干部奔赴革命前线。
“当年,化名‘伍豪’的周恩来,就在这间房里与刘龙发、孙世阶密谈大埔县交通线情况。”刘华先向队员们介绍道。行走在棣萼楼中,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峥嵘岁月,深切感受到革命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的智慧和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图为棣萼楼后裔刘华先老师正在为队员们讲解。 许欣彤供图
刘华先深情讲述了两位烈士的感人事迹:年仅26岁的交通员孙世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直至壮烈牺牲,用年轻的生命守护了交通线的安全。同样令人动容的,是邹日祥一家的悲壮故事。1931年,为保护至关重要的党中央文件,邹日祥的母亲不幸惨遭敌人毒手,而他本人更遭受惨绝人寰的烙铁酷刑,用生命践行了“人在文件在,人亡文件转”的铮铮誓言。“如今,很多年轻人已不太了解这些故事了,”刘华先言语中满是惋惜。这些浸染着鲜血与忠诚、代代相传的记忆,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红色基因在血脉中奔涌的炽热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将故事传扬出去的决心。
青春传薪火,丹心绘新章
通过刘华先对棣萼楼历史沿革、英烈事迹的详尽讲述,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浸透血汗、凝聚智慧的点点滴滴,不再是遥远课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通过一砖一瓦、一人一事变得无比鲜活而沉重。触摸着屋内斑驳却坚实的墙壁,队员们仿佛能感受着那份穿越时空的坚韧与温度。这条红色交通线的畅通,不仅依靠英雄的壮烈牺牲,更仰赖于千千万万像刘龙发、孙世阶、邹日祥等平凡百姓,还有棣萼楼内外无数无名群众用生命、鲜血、家财乃至日常的每一个微小举动所铸就的铜墙铁壁。正是这份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鱼水深情与无畏担当,构成了革命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让红色血脉得以在历史潮流中奔涌不息。
此次的棣萼楼之行,不仅让“绘美客韵”与“助梦e夏”突击队的队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历史底蕴,更深刻激活了队员们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共鸣,厚植了爱党爱国情怀,坚定了团队传承红色文化的信念与决心。队员们意识到,传承不仅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汲取那份融入血脉的忠诚、智慧与力量,让信仰之火永不熄灭。
▲图为绘美客韵突击队和助梦e夏突击队与刘华先老师在棣萼楼前合影留念。 张鹏基供图。
为延续这份使命,绘美客韵突击队精心摄制了棣萼楼专题纪录片《赤忱》,旨在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让这段红色历史广为人知。未来,两支突击队将以棣萼楼为重要样本,深入挖掘客家地区的丰富红色资源,通过新媒体传播、沉浸式展览、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等方式,让这段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历史故事得以更持久、更鲜活地传承下去,让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信仰丰碑,永远矗立在新时代青年的心中,成为激励青年前行、建设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晓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