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石嘉芮 李佳阳 王迪)“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国家高度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 “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府谷县文化馆,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府谷二人台体验之旅,用实际行动诠释“保护”与“传承”的真谛。
图为刘美兰老师分享二人台相关故事
府谷,文化底蕴深厚悠远,民俗艺术异彩纷呈,文明之花在这块土地上常年盛开,孕育了灿烂的民间艺术。府谷二人台便是民俗花海中最绚烂的那一朵。为深入了解府谷二人台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对青少年宣传的开展情况,实践团成员来到府谷县文化馆开展实地调研。首先,实践团成员对府谷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刘美兰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府谷二人台的发展历程以及她与二人台的不解之缘。“二人台是刻在骨子里的乡音。”刘美兰老师分享道,她的从艺之路始于山西河曲的田间地头。自幼便受到民间戏曲熏陶,她凭借天赋被选入府谷文化馆,从此将一生献给这门“走西口”孕育的艺术。作为首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她主导的二人台进校园项目已覆盖5所中小学,培养数千名“小传承人”。“传统不能丢,但得让年轻人爱听。”刘美兰在访谈中反复强调。府谷二人台起源于明末“打坐腔”,融合河曲民歌与内蒙草原文化,以方言为魂、生活为根。其代表作《走西口》经她演绎,既保留“公鸡踏蛋”等传统舞步,又融入现代说唱元素,实现了传统韵味与时代审美的平衡。
其次,刘美兰老师介绍道,近年来她不断致力于让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由她负责的五个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开设有二人台相关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特色以及民间艺术。教授唱法时,她选择最传统的唱腔,保留地方的文化韵味和记忆。访谈中,刘美兰老师多次与实践团成员提到“味道”,她告诉大家,留住传统文化的“味道”是传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与实践团成员的交谈中,她还鼓励大家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助力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借助大学校园等平台培养非遗意识,积极参与传承,让“府谷二人台”等非遗文化绽放新光彩,代代永流传。
图为府谷二人台进校园辅导教材
访谈间隙,刘美兰老师即兴表演经典曲目《走西口》。她以地道的府谷方言开嗓:“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婉转的曲调中,旦角与丑角的互动诙谐生动,手帕与折扇的舞动如行云流水。当唱至“踹奶奶,咬舌头”等隐晦情爱隐喻时,现场实践团成员纷纷屏息,仿佛穿越至百年前黄土高原的窑洞之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处音乐叙一处事。府谷二人台一曲一折,唱的是百姓的生活百态;一句一词,道尽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正如刘美兰老师所言:“只要孩子们愿意唱一句,非遗的火种就不会灭。”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刘美兰老师合影留念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文化,提高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加强文化自信,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通过此次访谈,实践团成员们深感,文化传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将继续为新时代非遗焕发新生机提供青年视角,助力探索更具活力的非遗传承新路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