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黄文彪) 2025年7月7日至15日,贺州学院“第一书记助理・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实践团的百余名师生,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樟木林镇的平田村、古莲村、陶陂村、樟村村等地,开展了为期8天的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聚焦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以文化教育赋能与科技民生服务为核心,通过教育帮扶、文化赋能、科技科普、民生服务及农趣体验等多维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是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一次深度实践,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与实干精神。
一、活动背景与目标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贺州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地方实际,组织开展了此次“第一书记助理・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实践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储备,这为开展多样化的乡村服务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活动的目标明确,旨在通过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以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水平;以科技服务为支撑,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科技普及;以民生服务为纽带,增进与村民的联系,切实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从而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与认同。
二、教育帮扶:点亮乡村孩童成长之路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关乎乡村的未来和希望。实践团精准对接平田村的教育需求,在平田小学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帮扶活动,为乡村孩童的成长点亮了明灯。
实践团在平田小学开设了20余门特色课程,涵盖文化传承与科学启蒙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乡村短期教育课程体系。在非遗课堂上,扎染、京剧脸谱绘制、剪纸等课程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扎染课程中,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亲手将白布进行捆扎、染色,当一幅幅色彩斑斓、图案各异的扎染作品呈现在眼前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这不仅让他们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技艺,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京剧脸谱绘制课程则通过讲解不同脸谱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和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京剧这一国粹的博大精深,在绘制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色彩和线条勾勒出自己心中的京剧人物形象。剪纸课程更是让孩子们在剪刀的开合之间,感受民间艺术的精妙,一张张普通的彩纸在他们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物、花朵等图案。
▲图为学生展示扎染作品。孙秋雨 摄
科学课上,“盐水小车”“水火箭”“非牛顿流体”等实验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好奇心。“盐水小车”实验中,孩子们看到自己调配的盐水能驱动小车前进,纷纷惊叹于科学的神奇;“水火箭”的发射更是让现场欢呼雀跃,孩子们在见证水火箭升空的瞬间,对航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牛顿流体”实验中,那种“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特性让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实践团成员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们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静电章鱼”实验通过趣味现象解读静电原理,当孩子们看到塑料章鱼在静电的作用下翩翩起舞时,纷纷伸出小手尝试,在互动中轻松掌握了静电的基本知识。
▲图为学生观看盐水小车实验。孙秋雨 摄
手工课上,扭扭棒发箍、DIY台灯等创作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实践团成员耐心指导,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的步骤,一步步带领孩子们完成作品。在制作扭扭棒发箍时,孩子们充分发挥创造力,搭配出各种颜色和造型的发箍,戴在头上互相展示,课堂始终洋溢着活力。DIY台灯的制作则让孩子们将艺术与实用相结合,当自己亲手制作的台灯点亮的那一刻,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
▲图为学生自豪地展示剪纸作品。孙秋雨 摄
此外,队员们每日定点接送学生,保障了孩子们的路途安全。平田村部分学生的家距离学校较远,且路况较为复杂,实践团成员便承担起了接送学生的责任。每天清晨,他们准时在各个接送点等候,将孩子们安全送到学校;傍晚,又将孩子们一一送回家中。在接送过程中,队员们还会与孩子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用陪伴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关爱与温暖。
三、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文化活力与魅力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与引领。实践团以艺术为纽带,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活了乡村的文化活力,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践团深入古莲村调研历史文脉,对村中老榕树、祠堂等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建立了“数字档案”。队员们通过走访古莲村老宅,对百年老榕树的年轮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了解其生长历程和在村民生活中的意义;对祠堂的雕花雀替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和描述,感受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对泛黄的族谱进行逐一审视,并用扫描仪将族谱上的蝇头小楷转化为电子文档,实现了族谱的数字化保存。这一“数字档案”的建立,不仅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式,也为后人研究乡村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古莲村调研。苏雯凤 摄
实践团还学习并推广“古莲村豆腐酿”制作技艺,助力文化传承保护。队员们用摄像机记录老手艺人制作“豆腐酿”的全过程——从黄豆浸泡、石磨研磨到馅料调配、文火慢煎,每一个步骤都被细心存档。随后,实践团成员跟着村民学做“豆腐酿”,在实践中感受这一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指尖沾满豆香的同时,队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生活里的烟火气”这句话的内涵。通过推广“豆腐酿”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地方特色美食,有助于将其打造成当地的文化名片,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乡村风貌提升方面,实践团在村委会主干道的围墙上绘制了远山、稻田等乡村元素的墙绘,使原本单调的墙面蜕变为展示乡村风貌的文化窗口。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精心设计墙绘图案。在绘制过程中,村民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还主动为队员们递水、提供帮助,形成了一幅干群协作、共绘乡村美景的和谐画面。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展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实践团还精心举办了文艺晚会,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舞蹈《布衣者》以优美的舞姿传递出对生命的敬畏,让村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力;朗诵《早安中国》字正腔圆、情感饱满,彰显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激发了村民们的爱国情怀;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委会代表合唱的《我的中国心》,更是抒发了共同建设乡村的坚定信念,引发了现场村民的强烈共鸣。村民们纷纷聚集观看,现场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这场文艺晚会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更拉近了实践团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
此外,实践团通过发放推广普通话物资、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古莲村设立普通话民生推普服务点,积极引导村民提升普通话应用水平,筑牢了文化交流的基础。在乡村地区,推广普通话有助于打破地域交流的障碍,促进信息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团成员耐心为村民讲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村民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
四、科技科普:推动前沿技术扎根乡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践团联合科技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科技科普活动,让前沿技术走进乡村、贴近群众,为乡村产业发展和科技普及贡献力量。
实践团联合科技人员以及学校无人机协会在樟木林镇平田村开展了无人机培训活动。此次培训通过知识讲解、实操体验、设备参观等环节,向村民普及无人机知识。在知识讲解环节,科技人员详细介绍了无人机的构造、工作原理、操作规范以及在农业、测绘等领域的应用。实操体验环节更是让村民们跃跃欲试,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们亲手操控无人机进行飞行、悬停、拍摄等操作,切身感受到了无人机技术的便捷与高效。特别邀请的青少年参与操控体验,更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技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图为科技人员指导学生操控无人机设备。孙秋雨 摄
无人机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农业植保、农田监测、农作物估产等。通过此次培训,让村民们了解和掌握了无人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有助于将无人机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
此外,实践团在科技科普过程中,还注重结合乡村实际需求,向村民宣传科学知识。例如,在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时,队员们结合农村常见的用电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和触电急救方法;在防范诈骗知识宣传中,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村民了解了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措施,提高了村民的科技素养和安全意识。
五、民生服务:用点滴行动传递温暖与关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实践团扎实推进民生服务工作,从改善村容村貌到关心村民生活,用点滴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关怀,切实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环境组对平田小学及村道进行清扫,整理村委会图书馆,切实改善了村容村貌。队员们不怕脏、不怕累,清扫路面的垃圾、杂草,擦拭教室的门窗、桌椅,将图书馆的书籍进行分类整理、上架摆放。经过大家的努力,平田小学的校园环境焕然一新,村道变得干净整洁,村委会图书馆的书籍摆放有序,为村民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宣传组开展国家安全、防诈骗、防溺水等知识宣讲,用方言结合具体案例讲解“防盗防骗”“远离危险水域”等内容,覆盖30余户家庭,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意识。在宣讲过程中,队员们充分考虑到村民的接受能力,采用方言进行讲解,让村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村民深刻认识到各类安全问题的危害性,掌握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为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实践团成员还跟随驻村第一书记谢崇熙进村下户、参与田地产业验收、慰问“光荣之家”,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与需求。在进村下户过程中,队员们与村民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家庭收入、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情况,并认真做好记录,为后续的帮扶工作提供依据。参与田地产业验收,让队员们了解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为助力产业发展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慰问“光荣之家”时,队员们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倾听他们的故事,向他们表达了敬意和关怀。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随驻村第一书记谢崇熙进村下户。刘欣雨 摄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助力完成700余平方米玉米摘收,在劳作中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正值玉米丰收时节,部分村民因劳动力不足而面临玉米采摘难题,实践团成员主动伸出援手,帮助村民采摘玉米。在田间地头,队员们分工合作,有的掰玉米,有的搬运,虽然汗水浸湿了衣衫,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通过这次劳作,队员们体验了农耕的艰辛,也让村民感受到了来自实践团的温暖与帮助,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图为团队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摘收玉米。孙秋雨 摄
在“镜映桑榆行动”里,实践团成员在古莲村老榕树下支起背景布,为村里老人拍肖像照。老人们穿上自己最体面的衣服,在镜头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些肖像照不仅为老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在“健康义诊”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则把“医务室”搬到了村民家门口。队员们在大榕树下摆开血压仪、听诊器,为村民测量血压、讲解高血压注意事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古莲村为村民量血压。陈燕云 摄
六、农趣体验:深化师生与民俗文化的联结
农趣体验活动是实践团与乡村民俗文化深度联结的重要方式,通过亲身体验乡村的农事活动和民俗美食制作,让实践团成员更深入地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增进了对乡村的情感认同。
为深入感受乡村民俗文化,实践团在平田村开展了包糍粑体验活动。在吴德峰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先到田间收割芭蕉叶,经清洗、煮沸、晒干后制成包糍粑的外皮;随后分工和糯米粉、制作馅料——将花生米煮熟、蜕皮、砸碎后加糖拌匀,各环节有条不紊。包糍粑时,成员们跟着老师学习包裹技巧,虽起初造型不够标准,却满是热情与创意。当热腾腾的糍粑出锅后,香气弥漫了整个场地,大家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糍粑,感受着其中承载的师生协作的欢乐与乡土美食的独特韵味。通过这次包糍粑体验活动,实践团成员不仅学会了一项民俗技能,更感受到了乡村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平田村开心地包糍粑,体验农趣活动。孙秋雨 摄
在古莲村,实践团成员学习制作“豆腐酿”的过程也是一次难忘的农趣体验。从黄豆的挑选、浸泡,到用石磨研磨豆浆,再到制作豆腐、调配馅料、文火慢煎,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乡村的智慧和习俗。队员们在学习过程中,与村民积极交流,了解“豆腐酿”在当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深刻体会到了民俗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活动成效与意义
为期8天的实践活动虽然短暂,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方面,实践团通过教育帮扶,提升了乡村孩童的文化素养和科学认知水平,为乡村的未来培养了潜在力量;通过文化赋能,激活了乡村的文化活力,保护和传承了乡村文化遗产,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通过科技科普,推动了前沿技术在乡村的应用,提高了村民的科技素养,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动力;通过民生服务,切实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农趣体验,深化了与乡村民俗文化的联结,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次活动为平田村、古莲村等实践地的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推动了乡村在教育、文化、科技、民生等多个领域的进步。
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践团的百余名师生在实践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队员们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与村民的交流合作中,培养了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增强了抗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此次实践,青年学子们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与认同,树立了扎根乡土、服务基层的远大志向,为今后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能力。
在校地协同育人方面,此次活动是校地协同育人的成功实践。贺州学院与樟木林镇的平田村、古莲村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模式。学校为乡村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乡村为学校提供了实践育人的平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乡村发展的双赢。
八、未来展望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贺州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尝试,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贺州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人才优势,进一步完善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引导更多学子扎根乡土、服务基层。
在活动内容上,将进一步精准对接乡村需求,根据不同乡村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项目。例如,在产业发展较好的乡村,加大科技服务和市场推广的力度;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在活动形式上,将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模式,除了短期的暑期实践活动外,还将建立长期的帮扶机制,通过选派驻村干部、开展线上指导等方式,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合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把“三下乡”实践活动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将实践成果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体系,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来,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
贺州学院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新的起点,不断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方法,让更多青年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以青春之力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文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