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的乡野轮廓渐次淡去,手中的调研笔记却仍洇着泥土与阳光的温度。回望在莲花镇金华村、桐木村的七日,从初访圣峰果业时的手足无措,到入户调研时的从容笃定;从村委会里廖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到支教课堂上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这场三下乡之旅早已超越了 "实践活动" 的表层定义,化作一场扎根乡土的成长修行,让初心在泥土里悄悄扎根、抽芽。
抵达首日,我们带着几分青涩走进圣峰果业。面对产业园负责人的介绍,那些预先备好的问题突然显得苍白 ——"现代化技术应用有哪些阻碍?"" 果园常见病虫害如何防治?"这些在笔记本上排列整齐的问句,在连片的果树前竟卡壳在喉间。冷场间隙,谢老师的提醒如清风破雾:" 调研不是照本宣科,要听泥土里的声音。"当晚的复盘会上,台灯把我们的影子投在墙上,队长摊开笔记本,我们逐字打磨提纲,从" 村民参与度 "到" 政策补贴落实细节 ",那些沾着露水气的问题,才算真正接了" 地气 "。
这样的成长,在支教课堂上愈发鲜活。我们曾为设计互动游戏绞尽脑汁:用 "看 emoji 猜成语" 拆解书本里的文字密码,用 "二十四节气你划我猜" 串联起农事记忆。当孩子们扯着嗓子喊出成语典故,当他们手舞足蹈比划 "惊蛰要驱虫"" 秋分该晒谷 ",我忽然懂得:比起课本上的概念,这些藏在游戏褶皱里的乡土教育,才是最生动的" 国情课 "。
图为实践队员展开支教活动
入户调研的日子,是贴着乡村脉搏呼吸的时光。伴着午后蝉鸣,我们从崭新的柏油路走进村民的庭院。有过碰壁 —— 面对 "我啥也不知道" 的搪塞,我们蹲在门槛上帮大爷摘菜,听他慢慢说起 "这几年水泥路通到家门口" 的变化;更多的是暖意 —— 刚进小院,大妈就端来井水湃过的西瓜 "孩子上学就在五小,走路十分钟";路口纳凉的奶奶攥着我的手笑 "医院就在镇上,医保能报大半"。这些细碎的讲述,比任何报告都更有力地诠释了 "乡村振兴":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孩子书包轻了几分,是老人皱纹里盛着的安稳,是普通人真切触摸到的幸福。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老人
记得在金华村村委会,廖书记望着院子里的石榴树说:"农村是片好土地,年轻人来了,就像种子落进沃土里。" 这句话在走访两个 "全国美丽示范村" 时愈发清晰:南科院子里,守艺人彭南科架起手机直播非遗制作,让老手艺接上了互联网的地气;龙洞花艺谷中,高校教授团队设计的研学课,让城里孩子在花丛里认识农耕文明。对比家乡尚未完善的基础设施,我忽然明白,乡村的差距从不是 "先天不足",而是需要更多人带着热忱与智慧,把 "鸿沟" 填成 "通途"。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廖书记讲话
谢老师说:"实践的意义,不在于得出完美结论,而在于让每个参与者真正触摸到时代的肌理。" 当三下乡的旅程画上句点,那些在乡土间收获的成长、感动与思考,早已成为行囊里最珍贵的财富。而那颗在泥土里埋下的初心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长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答案 —— 关于责任,关于热爱,关于如何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荣嘉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