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日讯(通讯员 陈晓琪 赖思瑶 邱锦灏 罗庆锐 冼少彬)为深入落实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挖掘梅州大埔红色文化资源,7月11日至7月18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绘美客韵”和“助梦e夏”两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广东省首个中央苏区县——梅州市大埔县,深入闽粤革命腹地,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队员们深刻感悟信仰的力量,汲取着砥砺前行的精神伟力。
▲图为“绘美客韵”和“助梦e夏”突击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合影。 张鹏基供图。
深挖红色资源,把握文旅现状
绘美客韵突击队调研足迹遍布广东梅州、福建龙岩2省3市5县,奔走400余里,实地探访了棣萼楼、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伯公凹交通小站、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初溪土楼群、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桃源镇、旋庐、义训堂、大埔县博物馆、泰安楼、叶剑英元帅馆等12处重要红色遗址与文化地标。通过与革命先烈后裔、当地民众及驻镇工作队队长余奕剑等深入交流,累计走访260余人次,面向游客、青年学子发放并回收有效调研问卷240份。
▲图为队员在大埔县博物馆的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内驻足。 杨钰楠供图
在倾听与记录中,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一门七烈士”“三河坝战役”等撼人心魄的革命历史故事,学习到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更了解了当地红色文旅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红色地标展陈形式单一,多以静态图文为主,缺乏互动体验;二是红色资源与深厚的客家文化融合度低;三是宣传方式较为传统,对青年群体吸引力不足。这些宝贵的调查发现也为后续提出针对性建议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传播载体,活化历史记忆
为破解传统展陈局限,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绘美客韵”突击队积极引入科技力量。团队创新运用VR技术,精心拍摄了8张红色文旅景点全景图片,数字化高精度还原了伯公凹交通站、三河坝战役指挥部等5处关键历史场景,让尘封的革命岁月变得“触手可及”,为后续团队开展主题研学教育提供了全新载体。
▲图为绘美客韵突击队运用VR技术拍摄的伯公凹交通小站全景图片。 许欣彤供图
同时,突击队制作了系列梅州文旅红色宣传片、7部微党课视频及多条文旅短视频,通过微信视频号、小红书、抖音等全媒体平台矩阵发布,累计播放量突破5.2万次,收获点赞与转发超4200次。调研期间,队员们系统梳理所见所闻所思,最终形成4.2万字的深度调研报告,内容涵盖红色资源保护现状评估与活化利用、文旅深度融合路径探索等多个维度。
▲图为绘美客韵突击队制作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棣萼楼纪录片视频封面。 詹琳琳供图
聚焦红旅融合,助力老区发展
基于扎实的调研,突击队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方案。首先是推动“红客绿”融合研学路线在茶阳镇试点落地,有效串联红色遗址、客家古村落与绿色生态景点,打造复合型文旅体验。其次是联合当地非遗工匠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巧妙融合中央红色交通线历史元素与客家传统纹样,增强文化传播载体的实用性与吸引力。最后,大力优化宣传推广策略,采用短视频、剧本杀、AR互动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和亲和力。
队长郑嘉谊在总结时感慨道:“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资源蕴藏着无穷的精神力量。青年一代有责任、也有智慧,让沉默的文物说话,让凝固的历史流动,使之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引领风尚、驱动发展的源头活水。”
队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深入革命老区腹地的实践,不仅深化了对党史国情的认知,更锤炼了理想信念,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本领。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推进调研成果转化,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与相关机构,为大埔县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操作的青年方案,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革命老区落地见效,继续用创新与热忱,推动红色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实”起来,让伟大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凝聚奋斗力量、塑造文明乡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晓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