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龙门县,荔枝挂满枝头。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徐而闻突击队”深入当地光镇小学及白芒坑红色遗址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红色文化”与“法治教育”融合(简称“红法融合”),探寻乡村教育发展新路径。
(队员在山下村党群活动中心合影)
课堂里的学情图谱
团队首站走进光镇小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分层调研。面向低年级学生,队员进行集体访谈,了解其对本地红色文化和法治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学习偏好。高年级学生则接受了一对一问卷调查,展现出更清晰的表达能力和对红色文化的初步见解。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交流。
(队员采访低年级学生)
为全面把握学校红色法治教育现状,队员还与校方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光镇小学副校长详解了当前学校在相关教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潜力。
(队员与教师进行访谈)(队员在光镇小学合影)
红土地上的灵感迸发
沿着着石板路探访红色遗址,队员们在白芒坑红色遗址重温军民温暖往事:1927年红四师为解村民饮水难题,连夜扩建水井,“饮水不忘红四师”的标语至今清晰。铲头坳伏击战遗址的战壕遗迹,诉说着村民与红军协作抗敌的故事,成为“全民参与、共同守护”的鲜活例证。
(白芒坑红色遗址红军井)
纪念馆中的煤油灯、弹壳、老照片等革命文物,承载着厚重的集体记忆。队员们从中获得重要启发:红色故事中蕴含的严明纪律精神,正是连接革命历史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天然桥梁,为“红法融合”课程设计提供了核心思路。
乡土间的共育共识
深入田间地头,队员们走访当地村民。调研发现,老一辈村民对红色历史如数家珍,情感深厚,但对现代普法活动了解相对有限。当队员们引导村民思考“红军守规矩”与“现代公民守法”之间的深刻联系时,普遍获得高度认同与支持。家长们尤其期待孩子能在融合乡土文化的教育中成长。这些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为团队设计“红法融合”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队员走访村民)
此次龙门之行,“徐徐而闻突击队”通过扎实的学情调研、深入的红色寻访和广泛的村民访谈,将“红墙下的观察”与“课堂里的发现”转化为“红法融合”乡村教育方案的具体雏形。青春的智慧,正努力让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在乡土大地上协同生根、茁壮成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晓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