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董梓桓)红色基因薪火传,革命精神永不忘。为深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和弘扬红军精神,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理县乡振融情实践队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薛城镇,开展了一场以“探寻薛城红色印记,传承不朽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了解理县红色文化、瞻仰革命遗迹、访谈红军家属等方式,团队成员近距离触摸历史脉络,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家国情怀。
红军在理县
1935年5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部分部队先行进入理县境。六月初,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及四方面军总部进驻理县。至1935年8月29日,最后一批红军撤离,红军在理县驻留了99天。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红军广泛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的思想,组织劳苦群众,建立了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27个。在理县,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地方反动武装进行了喇嘛寺战斗、梓潼宫战斗和古尔沟战斗等十余次战斗,予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理县共有380名藏、羌、汉儿女参加了红军,他们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理县印记。而薛城作为红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留存下众多红色遗址与军民鱼水的珍贵记忆,成为此次实践团队探寻红色印记的核心坐标。
走访红色遗址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杂谷脑河流域建立苏区,在薛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同时设立了医院、儿童院及各行政部门。当年参加红军的380位理县子弟中有110位都来自薛城,从这里出发,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将革命火种播向全国。实践团队沿着红军足迹,逐一走访了薛城保存完好的红色遗址。
宁江门的石刻标语历经近百年风雨依然醒目,当时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刘瑞龙组织红军和群众在山岩、房屋阶条、牌坊、石碑上刻下上万条红色标语,至今仍流传着,成为一道红色风景线。宁江门石刻标语就是其中一部分,留存完好的共有三条:“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奋斗到底”、“蒋军士兵们你们带枪过来参加红军”、“共产党万岁”,刚劲有力的字迹既显斗争的坚决,又藏着团结的智慧,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红军政治工作的强大力量。实践队员从当地居民处了解到,城门洞上“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奋斗到底”的标语为刘瑞龙亲手题写;其女刘延东后来对父亲的笔迹进行过修复,才有了如今清晰可见的宁江门石刻。
在梓潼宫阻击战遗址,队员们触摸那段壮烈不朽的烽火记忆。红军途径理县时发生的战争中以1935年8月的梓潼宫阻击战尤为惨烈。为掩护大部队转移,红33军依托庙宇和山梁构筑防线,在国民党飞机轰炸和多路敌军包围下死守阵地,99师政委王德安壮烈牺牲,最终在增援部队赶到后,残余战士成功突围。
薛城红军医院的建立可追溯至 1935 年 8 月。当时,红四方面军在理县境内的战斗日趋激烈,伤员数量不断增加,前线医疗需求迫切,于是红军在薛城古镇的一个角落处建立了临时医院。建院初期,由于条件艰苦,医院的工作很不容易。然而红军的抗日精神及锲而不舍的努力使医院慢慢的发展壮大。据历史记录,薛城红军医院共进行了300余次战斗,并在其中救治了7万余名红军战士,治疗了数十种伤病,包括枪伤、刀伤、烧伤、冻伤等。
唐代古楼筹边楼曾作为红四方面军临时指挥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此设立指挥部。楼内留存的简陋木桌、油灯,见证了红军将领商议战略、部署防御的日夜。从窗外望去,薛城全景尽收眼底,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其“一夫当关”的重要战略地位。
聆听红色故事
在薛城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旁,实践团队成员偶遇了99岁的廖婆婆,她是当年参军的红军家属。得知队员们来探访红色遗址,廖婆婆打开了话匣,讲述起童年时与红军相关的记忆。“那年我才9岁,红军到薛城时,村里乱成一团。”廖婆婆回忆道,当时村民们不懂“红军”是谁,只听人喊“‘美老二’来了”,家家户户都往山里逃。直到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的人找到逃难的人群,领头的战士笑着摆手:“我们是红军,专帮穷人的,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别怕啊。”这句朴实的话,让她和家人放下心来,跟着队伍回了村。
回村后,红军战士们住屋檐不进民房,买个土豆都要放下铜板;女战士们总喊她“小妹”,拉着她的手教认字、唱“红军来了大救星”的歌谣。廖婆婆的舅爷看着红军对穷人是真心好,当场决定参军,他说“要跟着红军,让天下穷人都过好日子”,头也不回地踏上了长征路。1935 年 8 月,舅爷随红军踏上长征路,这一别便是 53 年。1988 年,廖婆婆因偶然机会前往哈尔滨,终于与舅爷团聚。
“红军真好啊,不欺负穷人,走到哪都把百姓当亲人。”廖婆婆反复念叨的这句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实践感悟
此次薛城红色探索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在聆听故事、瞻仰遗迹、访谈红军家属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了红军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红色传承并非遥远的传说,它就藏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里,在岁月的沉淀中永不褪色。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践行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梓桓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