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武义古城,蝉鸣声声,书香漫卷。在中国计量大学国学院、武义古城管委会与武义县图书馆的联合推动下,两场别开生面的公益课堂如清泉流淌。一方是“华调吟诵”的诗意浸润,一方是“科学进课堂”的思维激荡。当平仄韵律遇见等量替换,当千年诗心碰撞科学智慧,孩子们的眼眸里,正悄然点亮两种截然不同却又交相辉映的光芒。
图为上课刚开始
诗教篇:平仄声里觅唐风,吟咏声中见成长
知人论世,方解诗魂。在《夜读巩仲至闽中诗有怀其人》的课堂上,“唐诗之路”团队的教师从陆游的创作背景娓娓道来。当诗句“赏诗怀人,赞其不凡”的主题被层层剖析,孩子们的眼神从迷茫转向专注。平仄格律曾是晦涩的高墙,但教师以阶梯式教学将其拆解为可攀的台阶——从逐句跟读平仄判断,到整首连缀吟诵,最后以小组比拼点燃全场热情。“起初连调子都找不准,现在能带着感情诵出来了!”一名学生摸着发烫的脸颊,声音里透着初尝诗味的雀跃。
图为学生上台判断平仄
而在《榅样山》的课堂,诗意更化作可触摸的风景。教师以沉浸式教学为轴,屏幕上铺展着楹样山的苍翠画卷,耳畔回荡着华调吟诵的悠扬韵律。“聆听-模仿-创演”的阶梯中,孩子们闭目感受五言诗的节奏,再开口时,稚嫩的嗓音竟也染上几分古意。小组展示环节,一个腼腆的女孩主动举手:“我想用轻快的调子吟,因为诗里的山像在跳舞!”当个人感悟化作吟诵基调,诗歌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心底长出的枝蔓。
图为学生上台吟诵展示
计量篇:巧手裁光影,童心称“万象”
与此同时,“科学进课堂”的实验室里正上演着跨越古今的智慧对话。队员们将曹冲称象的典故搬进现实:塑料小船浮于水面,螺母化身“大象”,孩子们屏息记录水位刻度。“原来‘等量替换’就是科学的魔法!”一个男孩兴奋地晃动量杯,水花溅湿了笔记也浑然不觉。当实验延伸到“称一张纸有多重”,孩子们笑着叠起手帕纸,用数量叠加破解微小计量难题——欢笑声中,浮力原理悄然扎根心底。
图为学生动手实践曹冲称象
光影日晷制作更是一片沸腾,面对低年级学生,团队大幅精简理论,将时间留给动手创造。孩子们埋头拼装晷针,争相在晷面绘制星辰与彩虹,他们用手电模拟太阳东升西落,光影移动的轨迹映亮他们眸中的自豪。队员俯身记录时感慨:“当课本上的公式变成手中可触的作品,科学的种子便有了破土的力量。”
图为学生日晷制作成果
一诗一理,看似殊途,实则同归。诗教以文化浸润心灵,唤醒对美的敏感;计量以实践启迪思维,培育探索的勇气。当孩子们在吟诵中感受如心跳的平仄,在实验中触摸如尺规的计量,传统文化的血脉与科学精神的基因,正以最生动的方式注入他们的成长年轮。这或许正是教育的双重浪漫——既雕琢诗性的灵魂,亦锻造丈量世界的力量。
撰文 | 赵丽温 王晨曦 李欣颖
图片 | 王晨曦 李欣颖 沈欣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欣雨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