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傣乡语润”推普实践团赋能边疆文化振兴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01 21: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6.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25日至31日,南昌大学“傣乡语润”推普团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媒介,在村寨巷陌、文化场馆、文旅一线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这支青年团队以“语通”促“心通”,以“言顺”助“业兴”,将普通话推广深度融入民族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民生服务,用青春行动践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的时代要求,在边疆大地书写语言赋能发展的生动篇章。

语通业兴,让乡村振兴有了“加速器”

在勐罕镇曼远村,推普团的问卷调研勾勒出语言变革带来的乡村新貌:村头小卖部的村民曾因语言隔阂靠手势与游客交流,如今用流利普通话推介特色农产品,生意日渐红火;村委会的直播间里,年轻人用标准普通话叫卖傣家糯米、手工红糖,订单从寥寥无几增至络绎不绝。村长岩哈的感慨道出关键:“普通话让村民敢闯市场,电商培训没人再躲躲闪闪,村寨的门越开越大。”在傣族园,这样的变化同样显著,傣医能用普通话详解草药炮制技艺,既让年轻学徒轻松查阅现代医典,也让游客听懂了传统医药的智慧;商户用普通话讲述傣家风俗,让景点故事从“看得懂”变成“听得进”。语言壁垒的打破,让生态保护村规民约走出村寨、让非遗织锦技艺被更多人知晓,更让乡村的产业活力与文化魅力同步释放。

语载文脉,让文化传承有了“传声筒”

在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红领巾讲解员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讲述傣族天文历法的奥秘,推普团成员递上的宣传扇上,“清晰表达让傣文化走得更远”的字样格外醒目。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内,傣族织锦传承人一边演示经纬穿梭,一边切换着傣语与普通话:“年轻人爱听普通话,学好它,孔雀纹样里的故事才能传到山外。”这种“方言守根、普语传声”的模式,正是文化传承的智慧选择。而在景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赣滇青年共诵红色经典”活动更显深意:《八一起义宣言》的铿锵誓言与傣语复诵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文》交相辉映,革命岁月的壮阔与边疆团结的深情通过语言共鸣,让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在普通话的桥梁上交融共生。

语润民心,让沟通交融有了“润滑剂”

野象谷的游客中心里,工作人员终于分清了“森林”与“丝巾”的发音,她笑称:“标准普通话让我讲的大象故事更动人,游客眼神里的理解骗不了人。”推普团带来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课程,成了文旅从业者提升服务的“金钥匙”。在孔雀湖畔,“语润心田”趣味挑战让普通话学习走进生活:三级关卡设计让老人孩子都能参与,“畅言普通话APP”成了居民手机里的新工具。而在勐罕镇儿童活动中心,25余名少数民族学生从低头抿嘴到主动举手,用“铅笔尖尖写傣乡”的创意广告词,展现着语言学习带来的自信。正如指导老师所言:“推普不是替代方言,而是给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一把沟通钥匙,让心贴得更近。”

青春力量不止于语言推广。同期,南昌大学“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调研队也在行动,他们向傣医学习草药知识、探访野象保护基地,用另一种方式守护边疆的生态与文化。

从语言到生态,从文化传承到乡村振兴,南昌大学学子的实践印证着同一个真理:青年的担当,就是要把个人行动融入国家发展,让点滴努力汇聚成边疆振兴的洪流。在这片傣乡大地上,语言的种子已扎根,文化的新芽正生长,而青春的力量,终将让“语通则心通,心通则业兴”的愿景照进现实。

供稿:刘桂花

供图:段慧芸 虞洲俊 殷宇鑫 朱朝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