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西北五省39市调研戏曲生存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戏曲文化发展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31 04: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杨   阅读 3.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苏杨、谢静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对青年一代的使命召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西北五省39市调研戏曲生存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22日赴安康市紫阳县参观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

图示艺术研究中心王主任为实践团解析双遗活态传承体系

步入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目及皆是流光溢彩的文化符号,陈列厅内陕南民间刺绣戏服如色谱绽放,彩缎堆绣的牡丹纹样昭示吉祥,靛蓝扎染的云气纹隐喻山水之灵;耳畔似有宫商角徵羽五声纵横,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的婉转小调交织汉调二簧《大赐福》的皮黄韵致,将实践团引入秦巴山地“三声腔”与“三大门”交织的戏曲人类学秘境。

图为专业老师演唱民歌

在专业老师原生态唱演中,实践团解码了民歌的立体美学基因:紫阳民歌三声腔体系(高腔穿云、平腔叙情、破腔泣诉)随方言音韵流转,《郎在对门唱山歌》的五声音阶与陕南口音韵白在复沓结构中水乳交融;老师以腔带字的技法将汉水船工号子的历史肌理,转化为可听可视的时空密码,使千年农耕文明的情感记忆在声波共振中完成活态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王老师

在深度对话中,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老师系统解构了双遗保护的“三维传承生态”,也表明了对团队的支持。言及动情处,王老师即兴演绎《郎在对门唱山歌》经典选段,真嗓吐字如汉水击石般清澈圆润,假嗓甩腔似巴山云海翻涌激荡,尽展声韵玄机,令实践团在“活态声场”中切身感受陕南人民“苦中作乐、向死而生”的精神密码。

图为黄老师及其团队进行原生态声场展演民歌

当日,实践团于紫阳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举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挂牌仪式。传承人和实践团一起揭牌,未来将用大学生的新创意保护陕南传统文化,同时推动文旅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负责人合影留念

此番深入陕南双遗(民歌·汉剧)的艺术腹地,在紫阳县民歌汉剧研究中心的田野实践中,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文明,亲历了“民族根脉即是世界语言”的深刻共鸣。未来,团队将肩负“守护文化基因库,解码戏曲密码”的初心,以青春为纽带,串联西北五省戏曲传承的星火;以行动为笔墨,书写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新生态,实现从文化保护到现代转换的可持续发展闭环,赓续中华戏曲文脉薪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