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西北五省39市调研戏曲生存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汉中市开展戏曲文化发展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31 04: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杨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苏杨、李星慧、曹慧香)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对青年一代的使命召唤,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战略部署与时代号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西北五省39市调研戏曲生存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18日赴汉中市南郑区参观协税镇社火文化站及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

图为协税社火会长讲解社火文化

踏入“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协税镇,协税社火会长周会长为我们揭开了非遗社火的瑰丽画卷:悬台社火险峻奇绝、高跷社火矫健灵动、血社火激烈铿锵……兴于唐,广于宋,盛于明清的千年社火,在眼前铺陈开独一无二的文化气象。当实践团踏入协税镇,仿佛走进了一个社火的世界。

图为团队成员于协税社火传承中心合影留念

移步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大门处与秦岭四宝联动的角色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专业演员引领我们回溯汉调桄桄的悠长来路与跌宕发展。“桄桄”之名,源自演出时梆子击节的清脆声响。演员们倾情演绎,每一声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如钟声叩击心弦,唤醒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聆听优秀青年演员古老师的访谈,更切身感受到这门古老艺术薪火相传的艰辛与坚守。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青年演员古老师

实践团踏入汉调桄桄文化展览馆,仿佛推开一扇通往秦风蜀韵的大门。泛黄的戏文手稿、斑驳的油彩脸谱、历经沧桑的戏袍,无声诉说着这门古老艺术的厚重。老师先示范了基本动作,强调握枪姿势和手腕发力的技巧。团队成员接过花枪时,发现枪杆比预想的更沉,红缨随动作晃动,需要控制力度才能保持平衡。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汉调桄桄文化

当日,实践团于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举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实践团代表庄严承诺,将以基地为依托,常态化开展桄桄剧目研学、口述史采集及新媒体传播等系列实践活动,将学术研究与活态传承紧密结合,助力古老艺术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生。这方铜牌,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座桥梁,让深山的“桄桄”强音,借由年轻学子的双手与智慧,响彻更广阔的天地,让非遗传承的薪火,在此刻燃得更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基地负责人合影留念

本次实践通过“多维认知建构”模式,使团队成员对汉调桄桄与协税社火的文化肌理形成深度把握,为西北戏曲调研夯筑专业根基。实践团将藉此深化行动契机,系统开展西北五省39市县的戏曲生态普查,在传统艺术基因解码与现代化表达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以青年学术实践赓续中华文脉薪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