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磨憨,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的热忱。昆明学院大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社团联合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儿童早期发展艾映彤课题组“云岭童尘”团队,带着对边疆教育的关切与青年担当,在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磨憨双拥希望小学开启了为期1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12名志愿者以初心赴使命,用知识与爱心为磨憨青少年的假期添彩,在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初心如磐:以专业之力,赴边疆之约
“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怀揣着这份信念,“云岭童尘”团队携手专业力量,将高校学术资源与边疆教育需求紧密结合。在昆明学院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晓晨,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艾映彤、张丽雯老师带队指导下,团队聚焦磨憨地区青少年成长需求,精心设计了涵盖作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关爱、实践体验的多元课程,力求用专业服务缓解当地教育资源不均、课外活动单一的问题,让边疆孩子的假期“有滋有味”。
7月14日,托管班开班仪式在磨憨双拥希望小学隆重举行。合作区党工委委员黑丽芬、团工委书记张建菲等领导与家长、孩子们共同见证这一时刻。破冰活动上,班名的征集、班牌的绘制、真诚的自我介绍,让陌生感悄然消散,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集体”就此诞生。
多元赋能:课程润童心,实践促成长
课堂内外,让成长“不止一面”,在14天的实践中,志愿者们化身“多面手”,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课程:
艺术熏陶:蘑菇创意画勾勒童真,漆扇制作传承匠心,窗花剪纸绽放巧思,苗疆舞蹈《阿么阿么》跳出民族风情,《小跳蛙》《Johnny Johnny yes papa》的歌声回荡校园,让孩子们在美与乐中释放天赋;
知识探索:静电实验里,孩子们惊叹于“无形的力”;急救课堂上,大家认真学习急救技巧,在互动中解锁实用技能;
心灵护航:“认识情绪”“学会拒绝”等心理课程,像春雨般滋润心灵,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纳他人;
活力绽放:趣味篮球、团体操《彩虹的微笑》让校园充满欢声笑语,运动中强健体魄、凝聚团队精神。
每天两小时的作业辅导,更是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让假期学习“不脱节”。
走出校园:在实践中“触摸世界”
走进联防所,孩子们在红色教育中驻足,聆听戍边战士讲述守土卫疆的热血故事,感受家国情怀在岁月中的沉淀,让爱国的种子在心中悄然扎根;探访消防救援大队时,孩子们穿上小小消防服,在消防员的指导下学习灭火器使用技巧、体验模拟火场逃生,亲手触摸消防车的“秘密装备”,在互动演练中把安全知识转化为本能的防护意识;清水捉鱼的溪涧边,溅起的水花映着孩子们的笑脸,他们赤脚踩在清凉的水里,感受鱼儿滑过指尖的灵动;热带水果采摘园里,亲手摘下饱满的果实,闻着果香、尝着清甜,在自然的馈赠中释放童真,读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简单道理;非遗傣陶技艺研习课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匠人指导下揉捏陶土,从笨拙塑形到渐入佳境,指尖感受着泥土的温度与韧性,在亲手创作中触摸传统文化的肌理,让非遗的魅力在心中慢慢发酵。
青春淬炼:在奉献中成长,于实践中升华
对志愿者而言,这不仅是一场“付出”,更是一次“收获”。7月19日,团队开展“探寻磨憨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探访活动:在磨憨烈士陵园,缅怀先烈、重温誓词,感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厚重;在国门口岸、产业示范园,见证合作区的发展活力;在尚冈村走访中,触摸边疆村寨的烟火气。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了“国之大者”的内涵。
“以前总在课本里学‘奉献’,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奉献是陪孩子画一幅画、解一道题,是看到他们笑脸时的满足。”志愿者日记里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从初到时的手忙脚乱,到离别时的从容自信,12名志愿者在教学相长中褪去青涩,在服务社会中增强了责任感。
使命传承:结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7月26日,结业仪式上,孩子们的表演,是送给志愿者最好的礼物。合作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陈长亮在致辞中指出:“这次托管承载着责任与使命的代代相传。”这句话,既是对活动的肯定,更是对青年一代的期许。昆明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杨津豪为志愿者队伍颁发实践证书,肯定了志愿者队伍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14天的时光很短,短到来不及记下每个孩子的笑脸;14天的意义很长,长到足以成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心中共同的珍藏。昆明学院“云岭童尘”团队的实践虽已落幕,但青春服务边疆的脚步不会停歇。未来,更多的青年学子将怀揣这份滚烫初心,循着时代的召唤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而那面象征着使命与传承的“三下乡”旗帜,终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于实践的沃土上高高飘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