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大学法政学院“三下乡”来到正定县中社村

发布时间:2025-07-30 23: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韩鸿图   阅读 3.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路径,河北地质大学法政学院“姜韵绿途探索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西平乐乡中杜村,开展以“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与经济生态一体化协同创新”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此次实践聚焦生姜种养产业的生态价值转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地及环境保护法协同应用,在李斐斐老师和孙日华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刘姝含、梁龙翔、牛贺淙、韩鸿图、王文杰同学,通过政策研究、实地勘察、群众访谈等方式,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法治思维与青春智慧。

生态补偿与产业发展的双向探索

实践团队深入考察中杜村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治理情况。中杜村以大棚生姜种植为特色,8亩大棚亩产超1万斤,年收益超10万元,采收期日均带动50余人就业,形成“特色种植+就业增收”的经济模式。同时,村里通过“两会一团”机制盘活土地资源,2023年集体收入近30万元,在产业振兴与基层治理中成效显著。团队重点调研发现,该村在生态补偿机制落实中,尚未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的联动机制,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从“资源利用”到“价值转化”的升级,让绿色种植成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动力。

双碳目标下的机制创新实践

团队从法律与生态交叉视角,探索产业创新路径。在机制设计上,结合生姜种植的碳汇潜力,提出“碳排放-补偿”挂钩机制:对采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低碳技术的农户提高补偿标准,推动“碳汇交易+订单农业”双轮驱动,如与合作企业协商将碳减排量纳入收购定价体系。法律协同方面,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建议将生态责任纳入土地承包合同,结合《环境保护法》修订,明确化肥农药使用的法律红线,形成“环保法+村规民约”的双重约束体系。推广层面,计划通过碳足迹测算报告,为区域农业碳配额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助力中杜村对接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政策。

实践育人:在田野间践行法治担当

“看到生姜大棚里藏着的生态密码,才明白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让土地更有价值的工具。”团队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此次实践中,队员们既记录大棚能耗、土壤数据,也倾听姜农对补偿政策的期待,深刻体会到“双碳目标”在乡村的具体实践路径。指导教师李斐斐表示:“让法学专业学生在土地上读懂生态补偿的意义,这种‘实践+理论’的结合,正是培养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关键。”

从调研生姜的碳足迹、碳排放处理到构思生态补偿的法律框架,法政学院学子以专业所长为乡村绿色发展献计献策。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田野上,生态补偿机制正成为连接“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的纽带,而青年学子也在用行动诠释着法治护航生态文明的青春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鸿图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