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学子以青春之力绘黄田振兴画卷

发布时间:2025-07-30 22: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艺雯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王艺雯 邓洁婷 袁舒慧)近日,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基层调研乡村发展现状,佛山大学致远之队一行13人奔赴广东省肇庆四会市黄田镇,开展了为期十余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探寻乡村发展路径,赋能黄田振兴蓝图”为主题,综合运用实地走访、产业调研、文化挖掘、公益宣传等方式,深度剖析黄田镇在农业发展、非遗传承、红色文化等领域的特色资源,凭借专业优势为当地乡村振兴出谋划策,以青春之力为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扎根乡土:触摸黄田脉搏,开启实践征程

致远之队一抵达黄田镇,便迅速与基地负责人李达、严勇国取得联系并深入交流,明确了实践方向,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根基。

次日清晨,队员们走进黄田早市,开启了对乡土生活的初次体验。随后,他们骑行前往燕崀村,与村支书郑福星进行了深入交谈。交谈中发现,沙糖桔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曾因病害遭受重创,发展一度停滞。然而,如今凭借日益成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沙糖桔产业得以重焕生机。但与此同时,产量不足以及销路较窄等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一现状引起了团队的高度关注,也为其后续聚焦沙糖桔产业赋能提供了重要切入点,促使队员们思考如何从技术提升、市场拓展等多方面助力产业突破困境。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村支书郑福星,初步了解黄田沙糖桔现状。

产业调研:解码“甜蜜经济”,探寻发展之道

在沙糖桔种植标准基地,队员们紧跟资深种植户严勇国,深入学习沙糖桔种植技术。从环割保果技术的精准操作,到炭疽病、红蜘蛛的生态防治策略,再到应对盛夏日晒病的“灌溉降温法”,队员们系统地掌握了沙糖桔从培育到挂果的全流程技术逻辑。而在技术学习之外,团队更将专业所长与乡土资源相结合——他们运用 AI 语音合成技术,为黄田镇沙糖桔吉祥物“黄甜甜”定制了亲和灵动的声线,让这个带着乡土气息的卡通形象成为当地农业文化的“代言人”。

严勇国介绍,基地历经多年技术攻坚,已从单一品种试种发展成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充分彰显了“技术护航产业”的创新发展成效。而队员们带来的 AI 声线技术,更让大家看到了“技术不止于生产”——从种植环节的生态防治技术,到传播环节的数字赋能手段,技术正从全链条为“甜蜜经济”及周边产业注入活力。这一过程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的升级不仅需要田间地头的技术突破,更需要跨界融合的创新思维,用现代科技激活乡土资源,才能让“甜蜜经济”真正甜到产业链的每一环。

图为严勇国讲解当地沙糖桔种植技术。

队员们对飞凰饮料厂的探访,则展现了农产品深加工的增值奥秘。该厂从果园直采新鲜原料,通过九条罐装线进行标准化生产,并采用“加气 / 不加气”的差异化产品设计,将沙糖桔等本地水果转化为清爽饮品,年产能超 500 万箱。这种“企业 + 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不仅为农产品找到了新的出路,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还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它启示着,乡村产业发展应注重产业链延伸,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融合,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探访飞凰饮料厂。

民生服务:安全宣传接地气,文化赋能暖民心

结合黄田镇实际需求,队员们在集市开展了“防溺防诈”宣传活动。他们针对老人设计了“防诈顺口溜”,并将沙糖桔吉祥物“黄甜甜”融入安全板报,让“六不两会四知道”等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活动现场,村民们积极参与互动,还分享了自身的受骗经历,这不仅提升了村民的防范意识,也充分证明了“接地气宣传”的显著成效。这表明,在乡村民生服务中,只有贴近村民生活、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让政策和知识更好地深入人心,切实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

文化传承:传承红色基因,守护传统记忆

黄田镇的红色遗迹,是队员们接受精神洗礼的重要阵地。在四会江头乡农民协会旧址、陈伯忠故居等革命旧址,斑驳的砖瓦与翔实的文字记载,重现了当年农民运动的壮阔场景。陈伯忠烈士“革命愈难,愈要挺身而出”的誓言,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初心使命”的厚重。此次探访,不仅为团队设计红色文旅路线积累了丰富素材,更坚定了队员们“以青春践使命”的信念,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以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缅怀陈伯忠烈士。

在走访黄田村的过程中,队员们还发现了许多“坚守的力量”。老街榨油坊的老夫妻 20 年如一日坚守传统工艺,让油香成为村落的“味觉记忆”;公交车师傅 15 年如一日,每天往返 30 公里,编织起便民交通网。这些平凡人的坚持,与红色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构成黄田的精神底色。他们的故事彰显了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普通人的重要作用,也让队员们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文化与精神的振兴,要注重挖掘和弘扬乡村本土文化,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致远之队走进万洞村,在手工竹编传承人黄雪梅的引领下,开启了一场非遗探索之旅。队员们了解到,编织一把竹扇需耗费一上午,一个鱼篓更是要十余日才能完成,耗时耗力的制作过程对耐心与匠心是极大考验。然而,黄雪梅并未因困难而退缩,她大胆尝试竹篾染色,将斑斓花朵等装饰元素融入传统器具,让古朴竹编焕发出现代美感。这体现了非遗传承既要坚守传统,又要与时俱进,通过创新设计与现代元素融合,让非遗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黄雪梅学习竹编技艺。

青春书写答卷,助力乡村未来

十余天的实践中,致远之队从单纯的“观察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他们见证了沙糖桔产业的技术变革与发展困境,目睹了非遗工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探索,通过民生服务为乡村安全与文化传播贡献力量,还为红色文旅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为实践队队员前往江头村拍摄红色文化视频。

此次实践,是佛山大学学子响应“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更是青年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体现。在黄田镇的山水间,致远之队用行动书写着青春答卷,而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继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艺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