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梁梓颖)为深入贯彻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广东海洋大学团委“推进2025年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广东海洋大学“狮业有承”学生团队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狮舞”传承基地资源,组建起“狮狮如意”“百千万工程”突击队。7月8日至13日,在校龙狮队技术部部长何焯炜及团队队长关晓盈的带领下,团队学子深入湛江市徐闻县下洋镇中心小学,开展“南狮非遗活态传承”主题实践。团队12名跨专业学子以“高校专业资源下沉激活乡村文化基因”为目标,面向小学三年级以上在校学生及附近村镇小朋友开展系统化教学与沉浸式训练,融合醒狮技艺传授与岭南民俗文化解读,探索非遗传承与乡村美育融合新路径,实现“乡土文化需求”与“高校育人效能”的精准对接。
图为团队出征前在校合影
鼓点铿锵,狮影飞扬。7月13日下午四时,湛江市徐闻县下洋镇中心小学操场上,一场舞狮汇演即将圆满落幕。广东海洋大学“狮狮如意”“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历时五天的非遗教学活动,在此画上圆满句号。非遗文化进校园,让非遗醒狮在校园沃土中焕发新生。
回到7月8日下午,“狮狮”如意团队整装入校,以“技术+表演”双轨模式开展教学。面对基础弱或零基础的孩子们,团队从基础教起,扎马步、练抱拳、正身形,手把手稳抓基础、传授技艺,耐心讲解醒狮文化渊源。“习武先习德,舞狮先立身”的嘱托,让孩子们对舞狮学习和醒狮精神有了基本的尊敬和认知。
图为团队成员与校领导沟通支教事宜。图为实践队成员讲解醒狮动作要领及文化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给学员纠正“马步”动作。
图为参训第一课课后合照。
初心如磐薪火相传
在烈日树荫下、在遮雨架空层中,舞狮基础训练稳抓稳打。孩子们每节课打磨弓步、马步、虚步,汗水浸透衣衫仍斗志不减;鼓乐学习时,镲锣鼓分工明确,从节奏散乱到整齐划一,在磨合中领悟协作真谛。传承人结合动作讲解醒狮驱邪纳福、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涵,让技艺传授与文化浸润同步推进,让孩子们在练习中触摸传统根脉。
初学时,孩子们握狮头不稳,鼓点节奏不齐;练习中,他们咬牙坚持,反复纠正动作细节;结业时,个个马步稳健如松,狮头摆动灵活自如。从单人动作到双人配合,从片段练习到完整套路,孩子们进步显著。
图为团队成员教学讲解“高狮”注意事项。
图为团队成员教学“三拜狮”。
图为训练间隙团队与参训学生共享西瓜避暑。
汇演登场 成果亮相
7月13日16时,“狮舞青春,筑梦未来”教学成果汇演《狮舞下洋,祥瑞临门》与《金鼓齐鸣,鼓震下洋》正式举行。下洋镇中心小学校长开场致辞强调:“非遗舞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中一项‘活化石’,藏着先辈智慧和团结精神。你们今天的表演,就是非遗传承的生动证明。”
鼓声开场,四头“小醒狮”身着崭新狮服,随鼓点展现高狮、三抛狮、洗脚收狮等传统技法。时而俯身探路动作谨慎,时而跳跃嬉戏憨态可掬,一招一式灵动活泼,尽显功底。集体表演环节中,眨眼摆尾、翻身腾跃行云流水、配合默契,先后完成“蜻蜓点水”“夹腰转”招式及系列队形变换,狮群交错有序,鼓乐铿锵轩昂。
整场汇演持续约25分钟,并于“GDOU狮狮如意”微信视频号开启线上直播,吸引线上线下师生、家长、小镇居民及网友百余人次观看,线下现场鼓乐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家长们举着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席前领导不时点头称赞,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传统文化的魅力洋溢在校园和小镇中。
图为群狮展演现场。
图为群狮展演现场。
图为展演现场“采青”环节。
师生同心 步履不停
校方表示,团队的支教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体会文化浸润,在训练中学习坚持与合作,成果显著;团队成员认为,看到非遗在少年手中传承,更感青年责任重大。
“校园是传承沃土,孩子们是希望种子,团队的教学实践还在路上。”汇演落幕,本次教学活动画上句号,但非遗进校园的脚步从未停歇。团队将持续推进计划,带着专业技艺和教学资源走进更多中小学,让醒狮技艺代代相传,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图为展演后校领导、团队成员与参训学生大合照。
雨后碧空如洗,狮服浸满汗水。团队五天的教学,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当非遗进入校园,当传统牵手少年,古老的醒狮文化正以崭新姿态传承延续,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书写薪火相传的新篇章。(撰稿:梁梓颖 供图:郭忠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梓颖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